首页 标签 辨证

艾滋病 中医药辨证施治体系初具规模

初冬的河南,阳光透过树枝间隙,还有一些暖暖的温度。尉氏县大营镇枣朱村中的工地上,老李拿着砖头、抹刀,忙着垒墙。爽朗的笑声,灵活的动作,丝毫看不出他是一名艾滋病患...

精品偏方 2025-09-19 0 1049

受凉后咳嗽 辨证治则方药

马某,男,55岁,于2016年8月29日初诊。主诉:咳嗽1周。病史:1周前受凉后咳嗽,伴咯黄痰量多,气短胸闷,自感寒热阵作,咽痛痒,畏风寒,有汗出,纳差,口黏腻...

精品偏方 2025-09-19 0 1346

胡希恕对经方辨证论治的论说

•依据唯物辩证法,‘外因是改动的条件,内因是改动的依据,外因经过内因而起效果’这一普遍真理,则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

养生秘方 2025-09-19 0 1445

崔公让辨证方法浅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崔公让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深研经典,潜心临床,在临证思辨、诊疗方法等方面有自己...

养生秘方 2025-09-19 0 1695

辨证与辨病结合是治疗AMD的临证思维

金明,女,1957年生,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眼科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养生秘方 2025-09-19 0 1407

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

老师常言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而出的。何时该用何药,该取何方;面对一个病人,该从何入手,首方如何,之后该如何接方都是讲究策略的。  见老师治过一早泄案例,案...

养生秘方 2025-09-18 0 1344

胃痛辨证施治体会

胃的功能以下行为顺, “胃宜降则和”。胃痛的所有病机都与胃失和降,即胃的气机失调有关。胃气不降则滞,滞则不通,不通则痛。胃气不降则逆,气...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1389

老中医教您“辨证”喝茶

茶历史悠久,茶的品种很多。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清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几大类。  不同种类的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

养生秘方 2025-09-18 0 1587

肠粘连 中医辨证施治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粘附叫肠粘连。肠粘连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而有所不同。轻者可无任...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873

难以入睡入睡后经常做梦 调理辨证施治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人体免疫调节能力,还会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病的患病风险。  难以入睡,入睡后经常做梦,看起来睡...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2453

食粥养生 须按辨证

食粥养生由来已久。然而食粥须按辨证及气温所需而食,方能得宜而养身。常遵循的饮食护理原则如下。  辨证遵循:失眠多用“百合莲子粥”,安神补...

养生秘方 2025-09-18 0 2005

施晓云治经行头痛辨证组方

江苏名医治经行头痛(血瘀型)方处方:桃仁、红花各12克,当归、川芎、赤芍、生 地、丹参各15克,全蝎、蜈蚣各6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活血化...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1556

小中风的辨证论治(二)

风痰上扰症见眩晕而见头重如蒙,甚者神志迷蒙,肢体发麻,或见半身不遂,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祛风豁痰、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茯苓、天麻、胆...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1204

夏补三伏 辨证服药

因人施膳即“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鸭、鹅肉做菜肴,偏于阳气虚者可适当选用温性食品进补,如牛肉...

养生秘方 2025-09-18 0 1578

干祖望 审因辨证治慢性咽炎方

慢性咽炎主要为咽黏膜慢性炎症,并多伴咽淋巴组织的炎症,常为急性咽炎转为慢性所致。不良习惯(如嗜好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常在刺激性气体或多尘环境中生活及上呼吸道慢...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2558

中医辨证施治 对症下药驱牙痛

“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句话来形容牙痛再也合适不过。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大多由于牙齿本身与牙周局部组织疾患引起,比如牙周炎...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1513

儿童白癜风的辨证论治

白癜风属中医“白驳风”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风邪外侵、气血失和、肝肾亏虚所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不足。《育婴家秘&midd...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1722

胃脘痛 必当辨证审因投以方药

胃脘痛之病情,虽有虚、实、寒、热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殊,就其病因、病机推之,则可辨为气滞、血瘀、寒凝、火郁、食伤、停饮、中虚、津伤以及虫积等不同。故治疗时,必...

精品偏方 2025-09-18 0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