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崔淑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2.5 睡眠调摄 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可导致记忆力减退、失眠、思维紊乱等。调整睡眠需要做到以下3个方面:首先,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不宜过饱及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其次,形成规律睡眠,建立良好的生物钟。最后,顺应四季,遵循阴阳的消长转化。 3“既病防变”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即外邪入侵人体,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既病防变”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把握时机,及时治疗,防止疾病传变,避免累及他脏。“既病防变”对预防亚健康的传变或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干预措施主要有辨证论治和辨证调摄。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可从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多方面综合判别机体状态,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亚健康是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动态失衡,进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亚健康的中医防治就是调整这种失衡状态[6]。亚健康的辨证论治即综合机体的整体状态,进行针对性调理,恢复机体气血津液平衡,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拓展。亚健康的辨证分型,各医家各执己见,没有统一的规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8种: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和痰热内扰,分别给予疏肝解郁、疏肝健脾、补脾养心、补血养阴、补气健脾、健脾祛湿、疏肝清热、化痰清热等治疗方法[7]。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表现以虚为主,主要治疗方法为补虚法,但也可见虚实夹杂等少见证型。防治亚健康不可拘泥于常见证型,如心肾不交者,可用交泰丸、安神定志丸;脾肾阳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选择合适的中药或中药方剂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保持气血津液的充足,但坚持服用才可达到调整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4 讨论 4.1 亚健康的危害和临床表现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3状态”“中间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N·布赫曼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各国学者纷纷进行研究,提出了诸多类似的概念,“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8]。虽然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3状态,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对亚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从根本上解除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归纳其症状主要有:(1)躯体性亚健康,以疲劳、睡眠紊乱和疼痛等躯体表现为主。虽然各项指标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但患者有与之相关的各种不适状态。(2)精神心理性亚健康,以抑郁寡欢、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短时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情志失调,心理压力过大,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临床亚健康症状。(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以人际交往异常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4.2 治未病可有效指导亚健康防治 治未病最早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最形象的阐述,强调了疾病预防的重要理念,充分体现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进一步丰富了治未病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在病变之前进行干预,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掌握主动,此谓“上工之术”,《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丹溪医集》《类经》《温热论》《医方集解》等都有相关的论述。因此,“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作为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内容,受到各代医家的推崇,对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9,10,11,12]。 4.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的意义 据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报告称,我国人群健康和非健康各占15%,其余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使积极防治亚健康成为必然。基于治未病思想,临床应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着手,针对亚健康进行积极防治。 5 小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寓防于治、防治结合。对亚健康状态,首先要“未病先防”,才不会陷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困境。中医治未病和现代医学亚健康的核心理念都是重在预防,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将治未病和亚健康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必将探索出适合我国健康需求的亚健康研究特色,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