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中医讲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专家。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他常不辞辛劳外出讲学,足迹遍布国内外;他仁厚淳朴,医德高尚,学验俱丰,年近八旬高龄仍每周坚持五天门诊,对病人和蔼可亲,诊病细致入微,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屡起沉珂;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笔者有幸侍诊张学文教授,现将他对情志养生的观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心胸宽广 心态平衡 乃养生之首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工作竞争激烈,人们受外界干扰,难免浮躁紧张,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张老说,保持心态平衡和乐观情绪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快乐是健康的良药,乐观豁达,开朗豪放,知足常乐,遇事多思其有利一端,对人多念其友好一面,多闻乐事,多交性格开朗之人,可消除不良情绪。常言道:“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每天不离欢笑,但不得狂笑,以免耗神伤心;怒最伤人心神,损人寿命,当以忍让戒怒,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对事物超然脱俗。

  中医讲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张老将心胸宽广、心态平衡放在养生之首。张老指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张老对自己的要求:刚直而温和,不过于苛求。凡事听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这是维持心态平衡的四味良药。保持心态平衡,就要注意调节情志以养生。

  要善于调控情志变化

  情志养生,就是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志变化,以避害倾利,促进身心健康。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若七情过极过激超越了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忧)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人体的气机逆乱进一步可损害脏腑:狂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悲痛伤肺,惊恐伤肾。在日常生活中要着重调控如下所述的过激过极情绪,以维持心身健康。

  慎狂喜:狂喜指喜悦情绪过度激发。人们熟知的“范进中举”,说的就是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甚则精神失常或暴亡。张老曾经诊治过一农妇,由于花费6元购买了三张彩券均获大奖,后逢人便说“我中奖了,我中奖了……”,整日絮叨不休,精神失常,重演了“范进中举”的现代版。所以暴喜、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

  戒暴怒:暴怒指情绪骤然激愤或久怨怒气太盛。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心生不满累积而爆发。暴怒轻者事后会肝气郁滞,头晕头痛,胸胁胀满,心中闷疼;重者便会即时出现面色青紫、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尤其是中老年人在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时,更易诱发脑溢血或心肌梗死。《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筹略,雄姿英发”的将才,但心胸狭窄,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暴厥而亡。当然,若是轻度的发怒,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关键在于适可发怒,善于自我调控,莫使“一发不可收拾”。

  解忧思:忧思是指忧愁深沉、思虑过度,深陷苦闷不能自拔。表现在情绪上,忧郁寡欢,悲伤恸哭,神弱气怯。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辗转难眠、精神恍惚,心中烦躁,惶惶不可终日。由于忧思过度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继而会发生咳喘、呃逆、呕吐、纳差、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俗话说:“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事实正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在现代社会由于生存竞争激烈,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忧思沉重,导致抑郁症频发,甚则轻生自残,此已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学家的高度重视。

  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思维善钻牛角尖的人思虑缠绵,易导致气机壅滞,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勉强进食则饮食不化而积食内停,日久则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脘腹痞胀或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化解忧思,一则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阔心胸;二则要善于换位思考,必要时要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

  化悲痛:悲痛是指悲伤哀痛。人为悲伤之事,都会感到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若遇悲哀太甚可致肺气耗散,意志消沉。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悲则气消。”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悲痛也是人们情志宣泄的形式之一,适当的悲痛哭啼有利于情感毒素的排出,对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若是强忍悲痛,悲不哭声,反倒致使气机壅闭憋出毛病来。如果悲哀过甚,深陷悲痛之中日久难于自拔,必然耗气伤神,变生他症。防止悲痛过度,平时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透世事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处置悲哀厄运,方可促进心神健康。

  避惊恐:惊恐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或恐惧不安的情志变化。惊恐细分是有区别的:同样令人害怕的一件事情,事前不知谓之惊,事前知之谓之恐。过度惊恐,导致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迥异的。

  中医学认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受惊后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目瞪口呆,心慌心悸,冷汗渗出,肢体僵硬,或手中持物失落,甚则惊叫,神昏跌仆,不省人事,这都是受惊后导致人体气机逆乱的表现。轻者事过可恢复常态,重者则心身受损,遗患日久。

  过度恐吓则使人恐惧不安、心中害怕、魂飞魄荡。轻者颜面失色,如临深渊、履薄冰,战栗腿软,心慌冷汗淋淋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厥逆、四肢冰冷,二便失禁。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厥亡。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

  避免惊恐伤身,关键平时要做到锻炼心智,正气内存,遇事不惊,大义凛然,泰然处事。《黄帝内经》说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说明心智健康,气血旺盛之人,遭遇惊恐是不易致病的。

  七情过激过极皆可致病。情志致病的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情志养生,除上述适时适当调控自己的情志适应情绪变化之外,若遇遗患致病,还需及时投医问药,综合调理,以促使心身健康早日康复。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28994.html

相关推荐

防治痱子 中药内服外洗

痱子又称“汗疹”,多由于外界温度高、湿度大,汗液不能及时排出,致使汗管扩张、破裂及细菌繁殖而形成。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对预防痱子都有较好效...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2824

治足跟痛 中药鞋垫制方

具体方法:取吴茱萸、五味子、花椒各10克(此为单足跟痛的药量,如双足跟痛的药量需加倍),共捣成粗末,平摊于洗净的鞋垫之足跟部位,以致密布料覆盖,周边缝严。将鞋垫...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1722

常用于治疗咳嗽的传统中成药

中医把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感咳嗽,常用的止咳中成药也就那么十来种。只要能够做到对证选药,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常用于治疗咳嗽的传统中成药。止嗽丸具有解...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2172

4种无油烹饪法

很多中老年人吃植物油过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老年人每天应摄取不超过 30克(约2汤匙)植物油。如果只采取普通炒菜的方法,30 克油很容易超标,我们不妨经...

养生秘方 2025-10-26 0 2668

慢性肾病伴发发热 中医辨证方药

慢性肾病,尤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患者,如果伴发发热,治疗较为棘手,而根据中医辨证理念,同病异治,处以不同的方药,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案1朱某,男,...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1901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