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篇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其中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立春 微风渐暖意渐困, 劝君常把懒腰伸。 疏肝调经气血畅, 吐故纳新肺亦清。 养生提示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后的养生要注重养肝,因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充分地伸懒腰有助于血液循环,拉伸关节筋经,激发肝的机能。 雨水 春捂下厚上且薄, 调畅情志以养肝。 少酸略甜粥养胃, 捶背升阳驱体寒。 养生提示 雨水节气后,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多。雨水节气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注意下厚上薄,谨防寒从脚下起。 惊蛰 惊蛰一到百虫闹, 春游丛林防叮咬。 按摩迎香健鼻窍, 远离流感鼻炎扰。 养生提示 惊蛰节气有句谚语叫“春雷响,万物长”,“九九”艳阳天正在这个时候,此时外出踏青,一定要防虫类叮咬,避免损害皮肤。 春分 香椿一把健脾胃, 理气抗菌食欲归。 蒸饭且把香菇配, 麦菜降脂兼润肺。 养生提示 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正是“春困”的高发时段,但也是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在餐桌上,不妨增加点香菇、香椿和香麦菜的摄入量。 清明 平肝养阴去风热, 晚睡早起舒形体。 广步于庭莫久卧, 时令青蒿服之宜。 养生提示 清明节气是一个重要的养生时间段。“断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怕上火的人,不妨吃些青蒿蹄花汤,青蒿是清热解毒佳品,再配以猪蹄,更具滋补润燥功效。 谷雨 巧吃三笋养三腑, 竹笋护肠排宿毒。 莴笋健胃增食欲, 芦笋利水膀胱舒。 养生提示 谷雨节气,气温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大,要注意排湿排毒。此时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竹笋纷纷破土而出。春笋被誉为“春天菜王”,有润便护肠的功效。 夏季篇 夏季,万物旺盛,其中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 花间漫步养心脾, 以指代梳五经拿。 转眼运目好入眠, 晨起涌泉多揉擦。 养生提示 立夏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会烦躁上火,睡眠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可试试中医经典养生方法“拿五经”: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 小满 汗多贪凉久损阳, 湿多挟热肝脾伤。 肚脐温灸神阙暖, 丝瓜入汤湿热光。 养生提示 进入小满节气后,因为高温、多雨等原因,人体阳气容易受损,此时养护阳气、补中益气比较适合按揉足三里穴。还可饮用丝瓜汤祛除体内湿热。 芒种 暑湿至此渐增多, 按摩丰隆梅煮酒。 烦热更需把心静, 扩胸拉筋祛烦忧。 养生提示 芒种节气常与黄梅时节连在一起,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人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容易导致痰湿内聚。不妨试试按摩丰隆穴,经常按摩此穴有健脾胃祛痰湿的作用。 夏至 阴阳至此两相转, 食苦养心少流汗。 早起晚睡戌时前, 菜不过夜多吃鲜。 养生提示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节气后,夏天的“烤”验才真正开始,让心静下来可练习中医经典健身气功六字诀。六字诀中的呵字诀尤适宜夏季练习防治心病,缓解焦躁情绪。 小暑 常吃水下三鲜菜, 粉蒸莲藕除烦热。 水煮鳝片补中气, 河蚌煮汤祛热咳。 养生提示 进入小暑后,炎热的气温使人喜欢呆在空调房里,殊不知这也是“干眼症”的一个诱因。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的功效,此时可多食用。 大暑 西瓜少食免驻湿, 热水多饮防寒蚀。 百草为丸三伏贴, 冬病夏治最宜时。 养生提示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中最热的中伏通常是在大暑节气。西瓜适量食用可以清热,吃多了反而容易驻湿。此时比较适宜冬病夏治。 秋季篇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度季节,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立秋 秋瓜坏肚勿多吃, 秋膘缓贴莫嫌迟。 滋阴润肺防秋燥, 银耳芝麻佐餐食。 养生提示 立秋后,适当地“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若贴补过分,且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 处暑 着衣常把神阙暖, 饮食偏润汤为先。 夜眠早卧半时辰, 晨起蜂蜜润喉间! 养生提示 处暑节气表示炎热暑天快要结束了。这个时节饮食不宜辛辣刺激,以滋润的汤品为宜。晚上也不宜睡得太晚,以免贪凉伤身。早晨起来可喝些蜂蜜水,滋阴润燥。 白露 桂圆三颗温心脾, 颈肩腹足防风追。 时近初秋渐温燥, 荸荠雪梨汁一杯。 养生提示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白露节气晚上睡觉时,不宜再多露身,以免夜里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诱发疾病。 秋分 秋凉胃疾渐增多, 南瓜煮粥保安康。 重阳登高喊远山, 健肺怡情少惆怅。 养生提示 秋分节气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的时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此时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南瓜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是暖胃佳品,宜多食。 寒露 晨起行路莫贪早, 掌摩后腰肾阳发。 撷来桂蕊做酒酿, 暖身活血气自华。 养生提示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柿子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等功效,但柿子虽好也不要空腹食用,也不可多吃,一般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一个。 霜降 至此进补最适宜, 膏方对证好调理。 大枣煲汤温心脾, 热水洗脸冷洗鼻。 养生提示 霜降节气容易出现腹泻,很多人以为是受凉引起的,但如果总是晨泻便要注意是不是肾阳受损所致。可选用生姜、大枣等食材煲汤,还要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冬季篇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其中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立冬 姜末入饺温三焦, 餐后冬枣肠胃调。 散寒来碗神仙粥, 白果猪肚喘咳消。 养生提示 立冬节气要注意防“五寒”:防颈寒,薄围巾立领装出门穿;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烦;防肺寒,温肺散寒来碗神仙粥;防腰寒,双手搓腰肾阳暖;防脚寒,家庭足浴赛灵丹。 小雪 阳升阴降勿多动, 偏食辛辣内火起。 按揉太溪养肾经, 生吃萝卜熟吃梨。 养生提示 小雪时节每天坚持按摩太溪穴,有助于滋养肾经。平时不妨试着生吃萝卜熟吃梨。吃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熟吃可避免寒凉太过。 大雪 睡前足浴畅血脉, 晨起对足搓涌泉。 舌顶上腭饮玉液, 茶熏银海蜜养颜。 养生提示 大雪节气可双足对搓脚底涌泉穴以补肾;道家养生术认为,舌顶上腭时,会有津液溢出,吞咽之有杀菌健脾胃的功效;热茶蒸气熏蒸双目,有助缓解大雪节气眼干不适等症。 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生, 饺汤补益最相宜。 搓揉耳廓冻疮远, 额颈保暖邪难欺。 养生提示 冬至节气是养生的重要时间点,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平时可吃点饺子。试试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这三种按摩方法。 小寒 气血阳虚皆难暖, 枣芪炖汤阿胶添。 内服外治莫相忘, 常灸气海与关元。 养生提示 小寒节气是比较冷的时间段。对于气虚、阳虚、血虚人群这个时候最怕冷。不妨试试汤品驱寒取暖: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大寒 时逢腊八好食养, 五谷杂粮细熬粥。 按揉太溪三阴交, 敛阴护阳无烦忧。 养生提示 大寒节气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风寒感冒可试试热粥暖身散寒;此时还可多按摩太溪穴、三阴交穴,以养阴养肾。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顾一煌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璞)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