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中医临床思维流程图 2.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基石——外延 (中医诊疗之根) 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各种化验单和检查报告等现代技术, 其临床疗效评价的手段是什么呢?朱向东等[7]认为, 其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 在临床思维的指导下对病象、证象进行合理的辨证论治以及对正邪斗争态势的正确分析和辨识, 才能准确地评价中医药在临床的疗效如何。陈明人在《中医临床研究疗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其可信度问题思考》一文中指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价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 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8]。中医药学要想始终屹立不倒, 就必须与时代接轨, 做到证的标准化和诊断标准的规范化, 这就要求开展大量的随机对照、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特点 1.临床资料收集的整体性 中医的望闻问切, 因其能够获得患者所有生理、病理的表观征象, 由此体现出临床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再者中医在诊治疾病的同时, 还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 重视观察机体全身与局部的变化。如,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此之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 则灾害至矣”。加之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问诊时还会给患者充分的表达机会, 并且适时、适当给予反应。其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疾病信息, 做到对患者全方位的了解, 以便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 2.临床思维过程的取象性 中医诊断是通过观察外在的病理现象来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 因为临床证候是人体组织器官在病理状态下的外在表现。即“有诸内者形诸外”, 这种取向的方法叫做思外揣内, 临床中即用此方法诊察疾病。中医理论几千年的演变, 总结和传承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是历代医家自身经验的升华, 即“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辨证施治的核心其实就是对“象”的认知、把握和应对[9]。 3.临床思维方式的辩证性 中医临床思维呈现出丰富的辩证思想。如阴阳对立制约的思想揭示了生命运动中同一事物的内在差异, 阴阳依存互根的思想把握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阴阳消长转化的思想认识了在特定条件下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 阴阳动态平衡的思想使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结合为整体, 可见阴阳运动变化中渗透着辩证思维。如五行思维, 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依据五行思维构建的天人相应理论以人体五脏为中心, 不仅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又透射着矛盾对立的辩证思想。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 故临床诊疗过程中也就充斥着辩证的思想与方法[10]。 4.临床思辨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六经、八纲、病因、卫气营血、三焦、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 还有体质辨证等。各辨证方法之间相互配合为用, 概括来说医者临证时以八纲辨证思想为总纲领, 以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基础, 结合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 进行综合、分析、归纳, 以寻找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 做出‘证’的判断, 进而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配伍用药[11]。 5.临床思维结果的两面性 (阴或阳)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中医辨证以阴阳为纲。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疾病的阴阳属性, 由此抓住疾病的本质。“八纲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纲领, 而其中的阴阳对表里, 寒热、虚实六纲又进行统帅, 即其余六纲可以继续划分阴阳, 如表、热、实属阳, 里、寒、虚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尽管疾病发生千变万化, 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本质就是阴阳失调, 因此只有从阴阳两纲去概括、总结、说明, 那才是万举万当, 有的放矢”。依据疾病的阴阳属性, 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以求“阴平阳秘”, 实现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正常和协调。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科学构架 1.组成构架 中医临床思维的组成可以总结为中医诊断思维、中医辨证思维、中医治疗思维3个方面。诊断思维, 它以认识疾病为主要目的。辨证思维, 是以把握疾病本质为主要目标。治疗思维, 即提出治疗方案并给出具体治疗方法的过程, 如方药治疗、针灸处方等。中医诊断的思维模式包含反馈思维, 反馈思维又分为内反馈和外反馈, 内反馈是指在诊断过程中依据新的信息修正已有的诊断结果, 外反馈则是指通过治疗结果检验诊断的准确性[12]。 2.行为构架 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可以概括为识证、立法、用方3个阶段。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说:“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 此为三大关键”。识证即通过收集病史、四诊检查、分析病机和推论病因, 最终的目标是定证, 识证的手段是辨证。立法即通过观察分析病情、厘清病机、明确病势及有关发病背景, 在明确证型的情况下, 给予治疗方案的过程, 体现为治则和治法。用方是根据确定了的治则和治法, 选择主方、组配药物, 并确定服药方法和宜忌问题, 即议药配方, 它是辨证论治的最终体现。识证、立法、用方点明了其临床思维的程序和步骤, 是对辨证论治思维过程的精要归纳[13]。 3.方法构架 中医学受传统中国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以及中和思维在内的多种思维方法。在整体观的影响下, 中医把人的生命看作一个整体, 重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的同时, 又考虑到内部脏腑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功能, 还强调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辩证思维体现在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 认为生命过程是体内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矛盾中取得统一的过程。中和思维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 维持各种矛盾的和谐与平衡状态的思维方法[14]。 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1.求本溯源, 传承中医传统思维模式是指导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根基 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医家在认识人体和征服疾病的过程中, 逐渐积淀下来的思维模式和方法的总和。中医思维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模式, 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基础, 以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为形成背景, 在思维方式上与传统文化相吻合[15]。从文化深层结构看, 正是传统中医思维决定了中医的本质特征。因此, 探究传统中医思维方法, 对于把握中医的科学内涵, 构建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于阴阳, 辨析运用阴阳思维模式是指导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核心 阴阳五行学说是东方文化思想的代表, 又是中医思维的核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广而论之:“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 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说明阴阳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万事万物形成变化的原因, 人身阴阳亦如此[16]。生命的本源可以用阴阳思维模型来加以解释。运用阴阳思维模型可以对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对疾病的治疗完美地加以阐释。总之, 中医诊治疾病的关键是找出阴阳的失衡点和恢复阴阳的平衡[17]。 3.衷中参西, 把握西医思维模式的优势是指导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保障 在高度发展的当下, 尤其循证医学的兴起, 使中医和西医相互碰撞和渗透, 中西医思维相互影响已成为必然。中医能全面地把握人体整体以及人体和环境的关系, 把握综合功能状态的特征及其变化[[18]],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中医对人体结构细节的精细把握, 以及生理病理的认识不及西医[19]。西医学是建立在现代医学技术 (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 基础上的, 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取西医思维的优势, 以中医思维为主体, 将两种思维联合运用以获得临床最优决策。 4.去伪存真, 明确影响中医思维模式诸因素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关键 4.1传统文化与经典学习的日渐丢失 由于中医教材编写人员的传统文化与经典文献功底越来越浅薄, 加之受现代医学思维的影响, 中医基础教材在不断改版后, 其所载的原汁原味的中医知识也越来越少, 思维模式因此越来越偏离中医, 导致医者不能够用传统中医思维方式临证看病。故有学者指出, 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汲取精华。而相关教育方面的实践也证明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下, 对中医经典的研究和继承, 能使人深刻尖锐的看到中医的本质, 并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20]。 4.2中医传承和教学体系中存在问题 中医经典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在课堂上以经解经, 始终围绕课本, 与临床联系不紧密。不可否认该种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如内容重复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不积极, 当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 多种因素所致, 临床医生不能将经典理论很好地融入教学中, 导致理论与临床教学脱轨。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中医院校采取西医院校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计上, 中医、西医、基础课并行, 干扰了中医思维的建立, 在学习阶段和课程量上管理者的安排应该有所侧重[21]。再者中医在传承上师承体系的方式已经渐渐消失, 现代教育的授课制方式虽然提高了教授的效率, 教育也做到了普及, 但个性提高被忽视了。 4.3传统中医思维和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冲突 中医传统思维模式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中医家们习惯性遵从的某些固定思想[22]。中医侧重于整体层面的研究, 西医侧重于个体方面的分析。中医重视直觉, 突显体悟思维, 西医重视实证, 突显量化思维。与现代医学相比, 中医对整体、直觉思维的重视显得笼统和模糊, 不够重视论证。而西医的实体-结构思维虽是直观、明确的, 但对个体、实证的重视又忽视了整体以及个体间的相互关联, 割裂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 以统一标准看待有差异的个体, 结论往往有偏差。两种思维对比可知, 中西医大异其趣, 既相互冲突, 又相互为用[23]。 4.4道地药材的重要性和药物炮制的不同决定临床疗效 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因素, 不仅取决于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还与药材品种、规格等级以及药物炮制的过程密切相关。因此, 道地药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响药材优劣的因素有很多, 如生长环境、年限、采药的时间以及药物的储藏、保存等。另一方面药物的加工炮制在临床上也不容忽视。药物炮制要求操作者要遵循操作规程, 正如明代陈嘉漠在《本草蒙荃》中所说:“凡药制造, 贵在适中, 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 药物的炮制既不能不及, 亦不能太过[24]。 4.5推陈出新, 借鉴现代循证医学证据结局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创新 中医的辨证论治因其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和积淀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 主流医学显然难以接受不能被“量化”的传统中医疗效评价的证据, 故应从现代医学的力量寻找切入点, 如循证医学, 运用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等方法验证中医疗效, 以期解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瓶颈[25]。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在做出临床决策时, 将个人的经验与所能获得的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循证医学不是排斥或取代传统医学, 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肯定经验[26]。医学研究者也要注意采取借鉴的态度, 不能迷失在循证医学中, 以期探索创新中医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 中医临床思维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但始终保持着临床诊疗的整体性、取象性、辩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虽多种多样, 却始终以辨证论治为原则, 以继承传统的辩证思想为基础, 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成果实现创新, 来应对新病种的不断发生、疾病谱的不断演变。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车艳娇 庞立健 吕晓东 史雁南 姜昕 荆莹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