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做“黄脸婆”,养脾养气血 脾属土,所谓的“黄脸婆”,其实是脾的问题让脸色呈现“土黄”。中医认为,气血充盈,就会肌肉丰满、皮肤红润。因此,要想保持容颜靓丽,不变成“黄脸婆”,就要养脾养气血,从根本上想办法。 健脾美白当属三白汤 明代医学名著《医学入门》中记载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中医美容方: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最初是用于治疗伤寒虚烦症的,后来发现可以补气益血、美白润肤,于是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白芍能养血,白术可延缓衰老,白茯苓能祛斑祛痘增白,甘草可应对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几者联用,从调和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入手,进而达到美白祛斑的效果。特别适合因为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的女性。 二、肥胖是脾虚惹的祸 中医认为,厚重的脂肪层都是痰湿,肥胖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痰湿”作祟。所谓的痰湿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消化系统运作失常的一种症状——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痰湿”,进而导致肥胖。 如果脾气虚弱,湿邪内生,脾被湿邪困住,身体的代谢功能紊乱,想瘦就变得不容易,可以用参苓白术散来调节脾气虚弱,赶走痰湿。 此方用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甘草各100克,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各50克,白扁豆(炒)75克,碾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可。每次6克,一日2次,早晚服。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可平补脾胃;莲子既可以助白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而砂仁的芳香有醒脾的作用。 三、消瘦是身体严重消耗的状态 一个人如果胃火盛,即使吃饱了,也很快就会饿;而如果脾虚,不能正常地将吃进去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即使吃很多也没办法吸收,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来丰润肌肉,所以怎么吃都胖不起来。 健康的人无论胖瘦,体重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比如,你最近劳动强度大或者运动量加大,或者工作压力大,会使身体的代谢大于合成,人就会变瘦,这种瘦属于正常的生理性消瘦,经过休息调整就能恢复。 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而且还有乏力倦怠、缺乏食欲等症状,就算休息调整也不能改善,这可能是病理性消瘦,预示着可能罹患某种疾病。病理性消瘦的人长期处于一种蛋白质和脂肪大量分解的高代谢状态,严重消耗人体元气,需要引起重视,及早诊治,不要耽误病情。 四、既怕冷又怕热就是脾虚 中医中有“虚不固表”的说法——当身体腑脏功能低下的时候,人体周围的表气就容易不足,导致身体调节体表温度的能力下降,人就会变得既不耐寒又不耐热了。 夏秋之际补气最适宜 入夏前,气虚的人适合吃“生脉饮”来补气。立秋前,气虚的人可以用经典补气名方“玉屏风散”内调补气。 五、脾虚会让人困乏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天天处在睡不醒的状态,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床上。其实,“春乏秋困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并不是人人都会有的现象,而是脾虚的表现。 “脾虚湿盛”是困乏、睡不醒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脾有“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的作用,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上济大脑,为大脑进行的多种精神活动提供能量。如果总觉得脑袋昏昏沉沉,人迷迷糊糊的,在中医看来则是脾的问题——脾的升清功能受到限制,清气无法上升到大脑,人就容易出现头脑不清醒、嗜睡等症状。 脾的升清功能受到影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脾虚,虚弱到无力升举清气至大脑,而使大脑出现混沌的状态;另外一种就是脾虽然不虚,但是身体内湿气过盛,脾被湿困,就像用绳子把脾捆绑住一样,即使脾有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发挥升清的作用,而导致混沌状态。 薏米红豆饮去水湿良方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种“药”。这两种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食材比例随意,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 六、食欲缺乏是脾胃不称职 中医认为“胃以和为贵,脾以运为健”,食欲缺乏大多跟脾胃相关,吃饭靠的是胃气,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导致胃气虚,就没有食欲、不爱吃东西。所以,开胃运脾是治疗缺乏食欲的基本原则。 治疗情绪厌食小偏方 对情绪低落的人,则可用3克西洋参泡水饮或口含,或用制附子10克炖肉吃(制附子用纱布包好,先煮1小时,加肉再煮1小时,吃肉喝汤)。最后,对亢奋型的厌食,则可以用5克桑叶或竹叶、2克黄连泡水喝,也可用3~5克大黄、栀子或10克丹皮煎水喝。 七、脾胃虚寒让人口水横流 中医认为,“五脏化液,脾为涎”,也就是说口水跟脾关系密切。如果脾的运化功能正常,那么津液往上注于口中而为涎,即口水;当脾脏虚弱时候,其运化作用失常,口水就会不受控制外流。 治流口水小偏方 脾虚,不能制约涎液,口水就会外流。平时除了要注重养脾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源于民间验方的小偏方来缓解症状。 泥鳅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磨成粉,用黄酒冲服,一次二钱,一日二次,服完即可。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