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槐卿医案。 在这则医案中,承槐卿建议患者使用一味老枇杷叶煎汤代茶,常年服用。最后一句“此不补之补,胜于补也”,确乃画龙点睛之笔。 他善于用四言、六言或八言排句书写病案,讲究藻饰对仗,读之颇顺口,如: 脾胃气虚,饮食之后,膈脘不舒,脾生乎离(☲),胃生乎坎 (☵),欲醒脾胃,宜补心肾。 另如:“用意聊尽人工,不识能邀天眷?”说的是医生已经尽心尽力了,不知上苍能否眷顾。写得言辞恳切,医者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承槐卿对病机的分析深透、精辟,阐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他最不为一般医者所能及之处。详述治疗过程中的曲折,给人以具体、真实而深刻的印象,如: 拟肺肾并调,子母相顾,化源不窒,但补肾皆滋腻之品,又恐有妨胃纳,清肺皆甘寒之品,不免戕贼生气,是为用药之最难,勉与汤丸并进,双方兼顾,治病求本,庶合经旨。 承槐卿医案的文采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是其精深医学功底的外显。其在医案中对于成语的引用更是信手拈来,如:“痰热蒙窍,发作如痫,平时神识不慧,非入虎穴不得虎子。”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同义语。“勉与朱、钱两先生商进开泄宣化,以冀挽救,不识鞭长果能及马腹否耶?”是套用了“鞭长莫及”一词。再如,虚劳证医案中写道:“桂非交趾,不能直达丹田,姑与清肺补肾之中,参以摄纳。”如“桂非交趾”,出自“交趾侵桂”一词,是宋代交趾(今越南北部)侵扰广西事件。大中祥符七年(1024年)交趾王李公蕴利用宋受辽、西夏骚扰之机,在钦州、洪砦江口掳掠人畜。承槐卿借用这个成语,告诫医生一定要找准病因和病位。又如:“君相火旺之时,水涸金囚中。急于滋养,恐杯水难救车薪”,是借用“杯水车薪”的句子。成语的恰当运用,易记易懂,言简意赅,语义深远,往往令人过目不忘。 承槐卿医案最长的一篇是“中风”医案,多达659字,引经据典,博引旁征,夹叙夹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由于承槐卿诊务繁忙,短小精悍的医案,亦占很大比例,如:“饮悬两胁,咳时引痛,脉弦,宗《金匮》治法:白杏仁,红芽大戟,大枣。”理法方药,面面俱到,一共24个字,可谓惜墨如金之作。 承槐卿对于痰的破解尤其精辟。其在“类中”的医案中写道:“‘痰’字从疒、从炎,由二火炼成。古人造字,早露一斑。”这种拆字解释,形象生动,易懂好记。他对某些症状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对“惊悸”一案的记叙:“营阴不复,心悸而嘈,惊频频,心惕惕,如有人捕。”“惊频频,心惕惕”六个字,生动地将患者的症情表达出来。 承槐卿勤奋、敬业,毕生致力于医的精神令人景仰。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医案。晋代陆机《文赋》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意思是指石头里面蕴藏着美玉,整座山都有光辉;水里面含有珍宝,连河流都更加妩媚。承槐卿以此来比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可以让整篇文章生辉。承槐卿医案中珠玑妙语,俯拾皆是,用此来比喻承槐卿医案,亦甚确切。 虽然承槐卿去世已74年了,但每当我读其医案,总为其医德与才华所感动。一个出身中医世家,常年奔走于南北城乡间,不辞劳累为民众治病,而且肠热胆坚、学问博洽,救治了许多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儒医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眼前。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硕儒名医,留下的医案更是宝贵的文献资料。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医案亦如其人。承槐卿医案立意构思之巧,遣词用字之妙,医理与文采兼备,朴实自然地反映了其学术观点及风格。(单德成)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