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秘方方剂 正文

参术调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参术调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另外,在《兰室秘藏》中,尚有参术汤,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闷”,从原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两方虽然方名相似,但主治病位不同。
后世方书极少谈及参术调中汤,清代何梦瑶《医碥》记录一案:“又治一人,年八十,中暑霍乱,吐泻昏迷,头热如火,足冷。以‍‍‍‍桂苓甘露饮‍‍‍‍泻热补气,坠浮火以安神明,加茯苓以分阴阳,冰水调灌之而愈。再以参术调中汤,调理平复”,此案中将参术调中汤作为外感病后善后调养之用,并未用于“止嗽定喘”,那么如何理解“调中”为名的方子治疗肺病呢?难道是脾虚生痰阻肺?或肺脾两虚?我们再看方药组成:白术,黄芪,桑白皮,炙甘草,人参,麦门冬,青皮,陈皮,地骨皮,白茯苓,五味子。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去升麻、柴胡,加桑白皮、地骨皮、茯苓、青皮,再合生脉散,亦可以看作补中益气汤联合泻白散、生脉散加减,从药物组成来看,调中仅仅有茯苓、二皮,药力难愈脾虚痰阻;从生脉散似乎可能治疗肺气虚,但据“泻热”亦不支持此说。因李东垣并未详释本方,根据桑白皮、地骨皮为主的泻白散考虑,“伏火”浮现眼前,既往医家多称“脾中伏火”或称“脾胃伏火”,指郁火伏于脾不散;那有没有可能本方用于肺中伏火?
《汤液本草》谈及麦门冬时指出“治肺中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又《医方集解》中泻白散:“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从上述文献中看出,肺中伏火表现口干、口疮、易饥等,当为肺中实火郁而不发,于本方泻热补气不合,两者表现出现症状也不同。返回原书,同在《暑伤胃气论》有另外一方治疗肺病,门冬清肺饮,用于脾胃虚弱,气促气弱,两方同有生脉散加黄芪,再结合李东垣补中益气条文下有一段话:“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可推测本方应该脾胃内伤,气虚无力升降,阴火内生,土虚则金虚,易受阴火侵犯,用人参、黄芪、白术补中益气,麦冬、五味子补肺止咳,桑白皮、地骨皮治阴火之标,茯苓降阴火,二皮调中。本方通过补中益肺,内泻阴火,达到火消、咳止的目的,也为我们打开了从内伤病角度治疗咳喘的思路。
参术调中汤是相对清暑益气汤而言的,清暑益气汤治疗阴火下行与湿邪相合,而本方治疗阴火上犯肺脏出现的咳喘等症,阴火上下之异。二者的共性是都属内伤病范畴,病机都是“热伏地中”形成阴火,治疗都需要补气泻阴火。(王进波)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30483.html

相关推荐

调中汤治疗产后蓐劳,由外伤风冷,内伤忧劳思虑,月内将养失宜。外症咳嗽口渴,头昏气喘,四肢不举,百节疼痛,寒热如疟,盗汗,心膈烦闷,沉重着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调中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调中汤的秘方制作方法,调中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产后蓐劳,由外伤风冷,内伤忧劳思虑,月内将养失宜。外症咳嗽口渴,头昏气喘,四肢不举,百节疼痛,寒热如疟,盗汗,心膈烦闷,沉重着床,...

VIP秘方 2025-09-11 0 674

家中摆放植物也是一门学问

人们都有用植物来装饰室内的习惯,几株植物便可为室内带来勃勃生机。但是,如何在家中摆放植物也是一门学问。有些花卉散发出一些异味和废气,轻者令人不适,重者直接危害人...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383

熬夜看球饮食调节

世界杯正如火如茶地开战着,许多球迷也激情十足地不顾时差熬夜追看。专家提醒,熬夜看球的市民要注意通过饮食调节身体。熬夜时应注意食物品种多样化,并注意菜肴的色、香、...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650

充分认识发展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产业是在传统中医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贯穿第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于改善民...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381

邓铁涛运用中药代品经验

邓铁涛 ( 1916—) ,男,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 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精 心研究中医理论,主张 “...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534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