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偏枯中风《内经》论之

  偏枯,又称为偏风,即肢体偏废、半身不能随意活动之证。属于《内经》风证的范畴,在诸多篇章中均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风论》、《素问·热论》、《素问·大奇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所指偏枯,不能等同于西医学的心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亦包括其他外在因素而致的脑或脊髓疾患所引起的半身不遂。

  病因病机

  偏枯之证,属于风证之一,探究其病因,《内经》中有外风、内风之分。后世医家自金元始,皆将内风作为偏枯的主要病因,皆不提外风所致的偏枯。虽然诸多医家对内风的认识丰富了偏枯病因病机部分的内容,但也不应忽略《内经》所提出的外风致病之说。

  外因

风邪侵犯人体,从皮毛而入,或偏中脏腑之背腧穴,导致营卫气血虚衰,筋骨失于濡养而发为偏枯。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张志聪注云:“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如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则为偏枯,谓偏入于形身之事也。”

  内因

若情志太过、饮食不节,引发热郁气滞,痰热生风,风火痰热内盛或素体肝肾阴虚之人,阳亢生风,气血上逆皆可发为偏枯。正如张介宾所云:“人于中年之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亦有阳虚不能布化精微,筋脉失养所致者;或因心胃两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发病者。

  分类

  外风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亦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张介宾注云:“虚邪若中于半身,其入深而重者,则荣卫衰,真气去,乃发为偏枯,若邪之浅者,亦当为半身偏痛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谓之虚……邪风,非时不正之风也。击仆,为风所击而仆倒也。然必犯三虚而后为此病,则人之止气实者,邪不能伤可知矣。”外风所致偏枯之证,侵犯虚人之体,通过不同途径感受风邪后使偏侧经脉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于濡养,从而发病。其临床特征可见半身肢体麻木,活动不便,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

  风痱

《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张介宾注云:“痱亦风属,犹言废也。上节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智乱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气未为全去,犹可治也;神失,则无能为矣。”张志聪亦云:“痱者,风热之为病也。”此证因风而肢体不用,实为内风所致。发热而耗伤肝肾之阴,阴虚风动,属肝风内动之证。正如《素问·脉解篇》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其临床特征可见半侧身体弛纵瘫痪,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若意识障碍较轻,尚有可医;若神志不清,昏迷不醒,意识障碍严重者,则预后不良。

  饮食失节之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亦:“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张介宾注云:“消瘅,热消也。仆击,暴仆如击也。偏枯,半身不随也。痿,痿弱无力也。厥,四肢厥逆也。高粱,膏粱也。肥贵之人,每多浓味,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满,热蓄于内,多伤其阴,故为此诸病。”生活安逸之人,体质多肥盛,饮食上多食膏粱厚味。肥人自身多痰湿,热胜于内,多伤及阴,气滞血瘀,因此易患消渴病、猝然跌仆晕厥、半身不遂、四肢痿废不用、四肢厥逆等。其临床特征有多发于体质肥盛之富贵人,可见半身不遂,胃脘不适等。

  阳虚之偏枯

《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阳为太阳,三阴为太阴,太阳为多气多血之经。若阳气盛则筋脉调和,阳气虚则不能运化精微,筋脉失于濡养,则发为偏枯。脾主四肢肌肉,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若脾虚则四肢不得受水谷精微之濡润,其人必四肢痿弱不用。其临床特征多见半身不遂,身体瘦弱,四肢痿废等。

  汗出偏沮之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后世注家多有不同解释,其一为阳虚致偏枯,如张志聪注云:“沮,湿也……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姚止庵注曰:“……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其二为阳郁致偏枯,如吴崑注云:“沮,止也。身常汗出而偏止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此由中于风邪使然。”笔者认为阳郁致偏枯之义更符合临床实际,可参。其临床特征多见患侧无汗,半身不遂,健侧半身汗出,可以活动等。

  心胃两虚之偏枯

《素问·大奇论》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张介宾注云:“沉鼓涩,阳不足也。外鼓大,阴受伤也。小坚而急,阴邪胜也。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痞膈,半身偏枯矣。”此证为心胃两虚,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之偏枯。其临床特征可见半身不遂,面色不荣,气短乏力等。

  治疗

  《内经》对偏枯之证提出了辨证原则,即有中腠理、经络和脏腑之分,这为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许多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对中风病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治疗中风病,以“气虚血瘀,补气活血化瘀”立论,所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直至今日仍被临床所采用,特别是补阳还五汤在中风病后期的治疗上效果明显。王永炎院士致力于中风病与脑病的研究多年,提出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的化痰通腑汤,方中全瓜蒌与胆南星相配,清热化痰去中焦之浊邪;生大黄荡涤胃肠积滞通腑化浊;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通腑导滞。以上四药相合,化痰热、通腑气。笔者亦曾以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一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经通腑泻热后,患者神志恢复,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疗效显著。可见,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虚实夹杂,多为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偏枯实为内科重症,应以多途径的治疗方法考虑综合施治,比如外治法、功能锻炼法等。

  治疗外风偏枯,可选用刘完素之大秦艽汤(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等)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祛风化痰、养血通络。治疗风痱,宜选择针刺与药物并举的方法,当以刘完素之地黄饮子通少阴,息内风。针刺治疗上,上肢瘫痪取合谷、手三里、肩髃、肩贞、巨骨、养老;下肢瘫痪取肾俞、环跳、殷门、伏兔、风市、足三里、承山、昆仑、太溪;言语不利可取廉泉、哑门。亦可选择推拿治疗,进行辅助肢体恢复,其手法为推、按、捻、搓、拿、擦,取穴以患侧颜面、背部、四肢为重点。治疗饮食失节之偏枯,可选择苏合香丸合涤痰汤加减以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治疗阳虚之偏枯,可选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通络。治疗汗出偏沮之偏枯,可选大承气汤加味以通腑泻热除郁。治疗心胃两虚之偏枯,可选择参附汤合生脉散益气回阳。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22555.html

相关推荐

快速减肥方法 中药3秘方

滋阴减肥汤  蒸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丹参2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莪术10克,桃仁9克,郁金10克,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草决明15克,荷叶30...

精品偏方 2025-09-12 0 808

综合运用中医疗法来治疗带疱后遗神经痛

本人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两年多了,疱疹痊愈处一直疼痛,苦不堪言,曾试过放血、挑治、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又试过末梢神经阻断皮下注射等西医方法治疗,均不能奏效,仅靠...

精品偏方 2025-09-12 0 1040

云门穴中府穴 2个治喘良穴

初春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因此,哮喘的防治在这个时节显得尤为重要。其实缓解哮喘的办法,主要靠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养护。穴位按摩重点穴位天突穴、内关穴、列缺穴、曲池穴。天...

精品偏方 2025-09-12 0 917

中医解剖学的价值 中医解剖学的概念

•中医解剖学包括脏腑、经络、官窍等为主要内容的器官形态结构,同时器官的位置、精气血津液也囊括其中,相较现代解剖学范围更广泛,与临床实践联系更密切。&b...

养生秘方 2025-09-12 0 656

紫斑用消斑青黛汤加减治之

黄某,女,60岁,长沙人,门诊病例。  2008年10月4日初诊:诉前天四肢、腹部皮肤突发大量斑疹,兼牙龈出血、鼻出血。急往长沙市中心医院、湘雅医院医治,经各项...

精品偏方 2025-09-12 0 1347

隐含十六味中药

相传西汉末年,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名医华佗。曹操召华佗来诊病,事前听说华佗知识渊博,医术不凡,就想出题试试华佗的才华,于是,在帐中赋药名诗一...

养生秘方 2025-09-12 0 1005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