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医家根据《内经》中有关“胸中大气”的论述结合自身的体会,多有进一步地发挥。 清初三大医家之一的喻昌所倡“大气论”认为“胸中大气”主司全身诸气,在其代表著作《医门法律》中提出“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可见“胸中大气”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明确提出“胸中为生死第一关”。喻氏以天人相应整体观为指导,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由《内经》太虚大气之论引申发挥为人体“大气论”。喻氏所谓的大气是特指胸中大气,其特征无名无状,无道路无分布,而且喻氏在《医门法律》中还列举了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论“胸痹心痛短气”等证,运用“胸中大气”理论来说明其治疗法则,正如“其治胸痹心痛诸方,率以薤白白酒为君,亦通阳之义也”,使得“胸中大气一转,其久病驳劣之气始散”。 民国“海内三张”之一的张锡纯在深研《内经》及前世诸多医家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大气即为宗气,张氏指出,“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者也。”其认为“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即胸中大气以人体先天之气为基础,以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为补充,在胸中与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张氏之所以如此认为,在他的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大气诠》篇给出了解释,他认为《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既点明了大气即为宗气的原因,又明确指出了大气的重要作用,其云“虚里之络,即胃输水谷之气于胸中,以养大气之道路。而其贯膈络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为动脉。是此动脉,当为大气之余波,而曰宗气者,是宗气即大气,为其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其络所以名虚里者,因其贯膈络肺游行于胸中空虚之处也。”意即大气统摄全身气血,维持心脉搏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又因“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故若出现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则无力鼓动肺脏开合,致使呼吸顿停,心脉搏动停止,有可能出现《灵枢•五色》所云“人无病卒死”之证。张氏深感大气下陷之证被当时的医生所不识,出现误治,因此自制升陷汤一方,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全方由生黄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组成,在临床实践中,还常根据兼症之不同而有所加减,化裁后引申出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等。在治法上多采用补虚敛气、培元固脱、温补回阳、解郁活血、滋阴清胃等,书中所载数则医案论治精详,疗效明确,是为运用大气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明证。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