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这说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所以,“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音“增”Zeng)巢”(《礼记•礼运》)。“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_(《庄子•盗跖》),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在火种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懂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透光、通气。如:“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足以看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懂得了居处环境的好坏,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 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界、增长 了智慧、保护了生命、强壮了身体。劳动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如《易•系辞下》 中有如下一段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上四下古),以佃以渔”。“包牺氏 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赏而 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咸天 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概括地说明了上 古时期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情形。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