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九嫂老人出生于1912年农历四月。她小时候生活过得不错,父亲是个文化人,家境殷实,但是嫁人之后,她的苦难就接踵而来了。 骆九嫂28岁那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骆祖送,在儿子4个月大时,丈夫就过世了。那时,村子里流行着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风,田地里的活基本上都是男子做,女子会偶尔下地插秧。丈夫去世后,家里没有男子,骆九嫂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挑起了抚育幼儿、孝养婆婆的重担,耙地、插秧,骆九嫂样样都要做,被
村里人称为“女强人”。 因为做事利索、爽快、讲道理,土地改革期间,骆九嫂还被推举当了“土地改革”的干部。谈起那段历史,骆九嫂说:“主要是帮助土改工作队的同志分地主老财的田地,让农民都有地种。” 由于生活艰难,骆九嫂除了要忙田地里的活,手巧的她还给村子里人缝补衣裳,她说:“给人缝衣服,人家每天管顿饭,还赚点钱,补贴家用。”骆九嫂努力赚钱不仅仅是为了糊口,她还要送儿子读书。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很开明的举动。 骆九嫂的父亲有文化,但她自己不识字,她坚持送儿子读书,为的就是“不吃没文化的亏”。今年72岁的骆祖送,文化水平已达到了中专,是村里同辈人中的文化人。
不识字的说书人 骆九嫂虽说不识字,却是旁人眼中的“文化人”,非常受人尊敬。 骆九嫂的父亲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她说:“那时家里有很多线装书,墙上的书架都堆满了书,父亲爱看书,也爱讲故事给我们听。”骆九嫂不认识字,但是记忆力极好,父亲讲的故事或读的故事,她几乎能一字不落地说出来。 “小的时候,村子里很多孩子就蹲在她旁边听她讲故事,《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薛仁贵征东》等,她能一章一章地说。老人最爱讲的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孙子骆伟强、重孙骆初年说,骆九嫂常常一边给别人缝补衣裳,一边有声有色地、抑扬顿挫地讲故事,旁边的地上或坐或蹲的孩子们睁着
惊奇的眼睛听。 骆伟强赞叹道,由于自己从小听书,让他懂了很多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在这些儿孙眼里,骆九嫂可谓是满腹经纶。 骆九嫂讲故事在这个偏远的村子,还起到了开化村民思想,启发民智的作用。在该村许多村民对笔者赞叹道:“我们小时候就是听她讲故事长大的,讲得非常好,她从不烦我们。” 如今,到池头村,提到村子里的百岁女说书人,大家都会知道是骆九嫂。
纳鞋垫 燃烧余温 对于骆九嫂,儿子骆祖送说:“一辈子很少见她发火的。”重孙骆初年认为她“很慈祥”。
骆初年说,小时候,四个堂兄妹都是骆九嫂带着,孩子们从村头玩回来,总是一身汗水脏泥,骆九嫂从不打骂,会从天井里打起水,一个个给他们洗澡,洗得干干净净的才让他们进屋。骆初年还说:“小时候我们玩得野,别人家的孩子要被家人骂的,我们都玩得很开心。”
骆九嫂对后辈很慈爱,年轻时缝补的习惯依然保持着。笔者在骆九嫂家里看到她纳好的近30双鞋垫,她说,都是给儿孙辈的。她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有三十多个孙辈。
如今鞋垫很容易能够买到,且便宜,有的子孙不愿意要,骆伟强不得不劝他们:“这是老人的心意。”因此,儿孙辈就各自领了回去,骆九嫂总是开开心心地继续纳鞋垫。
100岁还能纳鞋垫?这令人惊奇。骆九嫂当场向笔者演示起来,穿针引线,动作熟练,她悠悠地说:“打发日子。”
如今,那些古典故事,骆九嫂只能记得一二了,再也不能一字不落地说出来了。她常常早上六点多就起床了,起床后,就喜欢到村上和田头转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坐在家门口纳着鞋垫,等待着30多个儿孙每个月从四面八方回来团聚,来看望她,这是她现在最大的期盼。
每一次团聚,谁回来晚了,骆九嫂都会记着,并询问是什么情况。因为,她希望孙辈们每个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广西南宁 莹文)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