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中医眼里的“水湿困脾”引起的春困

春天到,天气渐渐暖和,岭南地区开始潮湿多雨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让人由内到外都感觉不爽,不少人感到犯困、四肢困重,像被裹住了手脚。这其实就是中医眼里的“水湿困脾”引起的春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林国华教授为街坊推荐如何通过指压或悬灸中脘穴来达到健脾和胃、祛湿除困的效果。
我们为何会“春困”?
林国华教授解释,冬天,人体受到低温寒冷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开始旺盛起来。如此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显得不足了,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林国华教授认为,“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容易出现木乘脾土,而损伤脾胃。同时,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让人困乏、疲倦。所以,春天要注意养肝疏肝,并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够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是有效预防和治疗春困的方法之一。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 是阳明胃府的募穴。
中医认为,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分布在胸腹部经脉上;根据“阳病行阴”的原则,募穴多用于六腑病的治疗。因此,中脘穴还主治胃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呃逆、反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黄疸等病证。
《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聚湿成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中焦,浊气不降,上扰心神,而出现“卧不安”。因此,通过刺激胃腑的募穴中脘穴亦能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等病证。

取穴方法 仰卧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四寸 操作方法
1、悬灸法: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在施灸部位上进行一上一下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2、指压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5手指并拢,中指指尖垂直按压在中脘穴上,另一手覆于其上协助用力,缓慢加压,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痛感、但能够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为2~3分钟。再用手掌的大鱼际按揉放松。重复上述治疗3~5次。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18632.html

相关推荐

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宣传工作制度

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大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力度,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

养生秘方 2025-09-12 0 1748

防“秋燥”不能光补水

时值秋天,不少市民嗓子疼痛、上火,以为感冒了,乱吃感冒药。实际上,这是秋燥在作怪,秋燥症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唇干裂;心绪不宁,有的人会生出口疮,或者出现咽喉肿...

养生秘方 2025-09-12 0 1358

中医如何治疗精液不化

(l)阴虚火旺、热灼津液不化:婚后不育,精液粘稠不液化,阳事易举,性欲亢进,伴见夜寐梦遗,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苦,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精品偏方 2025-09-12 0 1619

中医药在发展健康服务业

●期待中医药法的出台使中医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更加符合中医药基本原理和自身发展规律,更加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对中医药健康、自主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积...

养生秘方 2025-09-12 0 849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