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去读中医“天地万物”的“无字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业龙

  唐代大诗人陆游有两名极富哲理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单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极力强调把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互相印证,即可检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又可以使实践知识得到更深一步的科学说明,他的名著《昆虫草木略》就是这样写成的。他说,农民熟识田野生物,但不通晓书本的意思,读书人通晓书本之意,却又不晓田野之物,所以必须实地观察生物,再对照书本的记载。清人寥燕还把实际知识比喻为“无字书”,用经告诫学者,要想获得完备的知识,单靠读有字折书是不够的,还须到实践中去读“天地万物”的“无字书”。倘若只读书本,完全不接触实际,那只是死书而已,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把书“读活”。
  要把中医书籍读活,就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学了就用,在应用中再学,效果更好。姜春华老医在回忆录中写了一节“读书和看病结合”,记叙他少壮时看病,凡日间看过的病,入夜就查阅前人治验。自己处方治疗无效的就借鉴前人治法的可取之处,参照印证。金寿山也很有体会,他认为要把书读活,必须接触临床,才能体会得真切。例如《金匮要略》讲‘瘀血’病人,“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他最初理解为“渴不欲饮”。后来在临床上看到许多肝硬化病人,往往诉说口中粘腻,才恍然悟出,《金匮》说口燥而不说口渴,是言其口中黏腻,并非“渴不欲饮”。
  研读医书。不仅在于明理,而且在于指导看病,切忌脱离临床,纸上谈兵。还是金寿山说得好:“临床决不可少,脱离临床的理论是空头理论,即使讲得头头是道,耍的是’花枪‘中看不中用。”所以,自古以来,著名医家不仅博览群书,尤其重视临床实践。陈修园、程仲龄等许多名医都主张白天诊病,夜晚读书。意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清代作家吴敬梓也深明此理。岳美中先生在回忆录中就谈过:“我行医之初,靠书本的一些知识辨病投方,疗效并不高。”因此古今医家在独立诊病之前,大多先要跟师“侍诊”,就是为看看书本怎样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吸起老师们的经验。
  上海名医丁甘仁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已形成一套千锤百炼的常规成方,卓有显效。其弟子经过跟师“侍诊”先吸起老师运用这些成心方的经验,然后再独立诊病,就比较心中有数,临床疗效也能较快提高了。邓铁涛教授,在年轻时曾先后跟随父亲及几位不同的派别,各有专长老师实习,收获甚多。例如,他亲见其父使用仲景治产搬弄是非腹痛的枳实芍药散,治愈一例城要注射吗啡方 能暂时止痛的产妇,才体会到这个既简单又不属止痛之剂的药散,确有惊人的效果。
  当然,医疗经验主还得靠自己在医疗卫生工作是去积累,只有亲身实践才能 把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聪明人不仅“听到一次,思考十次”,而且“看到一次,实践十次。”实践的确次数次愈多。经验就越丰富。人也就越聪明。正如日本谚语所说:“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硕果。”只有经过医疗实践的锻炼,医疗能力才能增强。强调就地拜师学习,早临床,多临床在临床中去求得真知,在看病中去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途径。许多名老中医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临床治病,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临证规律,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一个临证变通的特殊规律。掌握了前者,才能对常用见病证应付裕如;掌握了后者才不至于面对疑难病证束手无策。二者不可偏废,所以说:“临证贵在知常达变。”
  对于初临床的中医来说,首先要特别强调“知其常”,打好扎实的基础。感冒就常见病之常见者,就应从它入手。
  掌握常见病一般诊治规律,首先要熟悉地掌握其基本证型的诊治。例如,感冒和外感谢咳嗽以风寒、风热为基本证型;泄泻以湿热、伤食、脾虚三型为多见;胃痛以虚寒和肝胃气痛二型为多。要处理好这些常见病及基本证型,又要从浅近的方药着手。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说过:“学问之道,必由浅入深……所谓浅近者,伤风则防风荆芥;感寒则苏叶、葱头;伤暑则香薷、广藿;疟疾则柴胡汤加减;痢疾则黄芩汤加减;妇人则四物汤加减;小儿则异功散加减。”
  临证治病同,牢牢掌握一些历代 名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名方经过千锤百炼,如能正确运用,疗效甚佳。如丹溪治病,凡遇气血亏虚者以四君子汤,血亏者以四物汤,痰饮者以二陈汤,湿食者以平胃散,都以四方为主,更参解郁治之,药品不繁,每多中病。然而,使用成方治病,必须切合实际病情,不可以方试药,拘方治病。贵在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程仲龄就很善用古方,正如其弟子吴体仁所说:“大体方药一衷诸古,而又能神而明之。”李聪在随师应诊时,发觉其老师很少用完整的“汤头”,询问其故。老师笑道:“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将来。你‘治病三年乃知天无方可用了’了。成方与证相合,当可用之。但应知常达变,以方套病,误人深矣。”
  要想做到知常达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功到自然成。为了缩短这一进程,除了多读古今医案,多观察其他医生的处方得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李聪甫说得好:“在实践中一定会时有所感时有所得。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感受都是稍纵即逝的必须以‘今日事今日毕’的态度记录下来。尤其是疑难病的处方,要将理法方药一一叙明,并具存根。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能受其益。”
  学习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又能进一步学习,所以读医书必须结合临床,临床又要进一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安徽 王业龙)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13175.html

相关推荐

慢性肾病伴发发热 中医辨证方药

慢性肾病,尤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患者,如果伴发发热,治疗较为棘手,而根据中医辨证理念,同病异治,处以不同的方药,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案1朱某,男,...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1901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风采录

编者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至今已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7个县。普查队员们不畏工作艰难辛苦,将工作激情和感受通过咏赞百草、歌颂伙计、...

养生秘方 2025-10-25 0 1866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外治方成脓期应及时切排引流,溃后除引流外,还应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以促进脓收病愈。郁乳期及早使用外治方,可促进脓毒消散。1.中成药外治方①金黄散:金黄散...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2208

中医药治疗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不愈。其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常伴有脓、血、黏液和阵发性腹痛。脾胃虚弱型:大便溏稀,肠鸣浮肿,饮...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2116

全国名老中医治胃痛方

处方:柴胡6克,白芍、党参、 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5克, 枳壳、黄芩、法半夏、鸡内金各10 克。加减:若疼痛较甚,加五灵脂 (包煎)、蒲黄(包煎)各12克...

精品偏方 2025-10-24 0 1463

中药治疗肝炎有良效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目前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一直是广大肝病患者极其关注的问题。中医认为:肝炎及肝硬化多因湿热之邪缠绵日久...

精品偏方 2025-10-24 0 1583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