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取象比类“鲜花原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 p0与pn拥有s而具有类比可及性, 那么, 存在函项f将p0中的变量元素x (或属性、关系、知识等) 与pn中的对应变量元素y[或属性、关系、知识等, y=f (x) ]关联起来, 则p0中的x与pn中的f (x) 可以产生取象比类的映射关系:写作: ( (y) pn (Be) (x) p0) ANALOGY, 读作:当且仅当有情景p0和pn, 并且有类比映射f, 使得p0和pn之间呈f-类比, 并且pn中的y是p0中x的类比f-配对物, 则 ( (y) pn (是) (x) p0) ANALOGY为真。 映射是一个数学概念, 指两个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另一个集合中有对应的成员。“取象”侧重心理证据的索取, “比类”侧重类比推理, 以具有主体心理可及的s为基础, 以“类比可及性” (aa) 为前提, 运用类比映射f, 在p0和pn之间征象, 将对p0的认知迁移到pn。受“天人相应”影响, 中医取象比类强调自然与人体的对应, 两大范畴中的p0和pn融为一朵鲜花, 形成天人合一的整体。如,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讲述了五气变动与德、化、政、令、灾、变的取象比类关系, 文章以土气变动为例分析:“中央生湿, 湿生土, 其德溽蒸, 其化丰备, 其政安静, 其令湿, 其变骤注, 其灾霖溃”。采用“鲜花原理”分析, 首先考察土行各成员间在某个层面的共同点, 中央具有“恩泽四方”的功能, 湿润气候具有“温润舒适”的特点, 土气变动能够“滋养万物”, 特性 (德) 方面有“湿热滋润”等, 参照这些交集, 便可以归纳s具有“滋润”属性, 土行各成员与“滋润”的结合在心理上能够达成等价关系, 从而赋予了土行成员的类比可及性:[滋润 (滋润 (中央) ←→滋润 (湿气) ) → (中央, 湿气) aa) ];[滋润 (滋润 (湿气) ←→滋润 (土气) ) → (湿气, 土气) aa) ];[滋润 (滋润 (土气) ←→滋润 (土德) ) → (土气, 土德) aa) ];[滋润 (滋润 (土气) ←→滋润 (土化) ) → (土气, 土化) aa) ]。 基于土行成员间的aa, 始源情景p0和目标情景pn之间形成类比映射f, 土气变动可与自然、人体、社会等众多领域之间形成类比关系, 见表1。p0代表土行成员中的始源域概念, pn代表土行成员中的目标域概念, 圆括号表示其所属的上位范畴, 方括号是语义注释。 表1《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土气变动取象比类
注:圆括号内容为其所属的上位范畴;方括号内容为语义注释。 2.单一型映射结构如图2所示, 通过取象, 按照主体认知所及的相似性对二者之“象”进行比较, 建立联系与匹配, 用已知S (source domain, 始源情景) 推未知T (target domain, 目标情景) 。此种映射属于S到T单一型映射结构, 对应了取象比类的援物比类型操作方式, 即援引自然现象或规律推导人体生理病理。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将古代军事著作之中常用的动词“削”“除”“温”“散”“攻”“濡”寓于深奥的疾病治疗法则, 体现了《黄帝内经》作者高超的以象比象能力。
图2 单一型映射结构示意图 注:T.目标情景;S.始源情景。 3.归类型映射结构如图3所示, 通过取象, 按照主体认知所及的相似性, 获取事物间的对应、相关和联系, 确定类别 (Category, 简称“C”) , 在进一步把握类别整体共享特征 (shared image, 简称s) 的基础之上, 用s推知T, 或用S推知T。此种映射属于加载了类别C的复杂映射, 这一分析部分印证了黄志杰[4]对取象比类的界定:“取象比类法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 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 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 将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 然后推论出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方法”。
图3 归类型映射结构图 注:C.整朵鲜花;S.花瓣p0;T.花瓣pn;s.“类” (共象) 的特征;S’.虚线花瓣。 归类型映射结构针对归类而言, 按照“鲜花原理”分析, C即是整朵鲜花, S和T代表花瓣p0和pn, 归类型映射包括归类和映射两个部分: (1) [s (s (S) ←→s (T) ) → (S, T) aa) ]→S∧T∪C;读作:对于任意的S和T, 如果S同任何s的结合在心理上等价于T同这个s的结合, 那么, S和T具有类比可及性, 由此推出S和T归于某一共同范畴C。 (2) ( (y) T (be) (x) S/C) ANALOGY;读作:当且仅当有情景S/C和T, 并且有类比映射f, 使得S/C和T之间呈f-类比, 并且T中的y是S/C中x的类比f-配对物, 则 ( (y) T (be) (x) S/C) ANALOGY为真。 公式 (1) 表达了归类化 (Categorization) 过程, 也就是图3中粗虚线圈标明的S和T加载C的过程。归类的前提是存在具有主体认知可及的s, 并且该s触发了S与T之间的aa。公式 (2) 表达了映射的过程, 归类为映射中S的选择提供了诸多可能, 这局部对应了取象比类的据象类推型操作方式, 即从共象推导个象, 但是S不仅包括黄志杰提出的“类” (共象) 的特征s, 还可以是类别C中若干部分中的某一个, S’, 即图3中的细虚线花瓣。 归类型映射结构与阴阳五行 中医遵循天人相应的世界整体系统观。整体观强调宇宙同构, 人与自然受同一规律支配;系统观强调对宇宙事物的阴阳五行归类, 在默认宇宙同构的基础上对世界进行划分, 用整体特征反哺对部分的认识。阴阳五行的分类方式属于中医学科范围之内总结出的以“象”为类的分类方法[5]。加载类别C使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成功地对接了阴阳五行思维, 将自然和人体作阴阳五行归属, 再通过映射的方式认知人体结构和生理病理, 这是中医取象比类在结构上的最大特征。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 开窍于目, 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其味酸, 其类草木, 其畜鸡, 其谷麦, 其应四时, 上为岁星, 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 其数八,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其臭臊”。此段将在天的方位、季候、气候、星宿、生成数, 在地的品类、谷、畜、音, 在人的藏、声、志、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 如许就能经由类别间“象”的可及去识别同类成员及其运动方式的配合特征和作用规律。东方、青、肝、目、酸、木、鸡、麦、春、角、八、筋、臊本来属不同的范畴, 通过取象将它们联系起来, 总结归纳其共性之象s, 即类似于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征, 按照公式 (1) 将它们归为同类, 即木行: 然后按照公式 (2) 反哺对以上各种事物的认识。以对肝脏的认识为例, 进行归类型映射, 结果见图4。 木行成员通过共享的s促发了aa而归于同类, 同时各成员的个别特征也可以作为始源域中的变量x, 与目标域中的变量y形成类比。肝喜条达憎压抑的特征来自木行共性之象s的映射, 其形态应象于春季伸展的树木, 其舒畅伸展的生理功能通于春气, 其病理特征则要借助于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体为筋, 其治疗又可以征象于酸等。值得一提的是, 酸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功能, 因此与肝共享“生发之性”而归于同类, 但是酸除了生发, 体现得更多的是收敛固涩, 这与肝的特性恰恰相反。从映射角度分析, 酸的反面可以与肝脏形成类比映射, 并为春季肝旺时的肝气疏泄提供认知视角。表2对图4中的映射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圆括号表示木行成员各自所属的上位范畴, x和y分别代表始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携带的变量元素) 。
图4 木行归类型映射 (以肝为例) 示意图 表2 木行成员对肝脏的映射分析
注:圆括号内容为木行成员各自所属的上位范围。 阴阳学说的归类映射亦是如此, 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 则脏者为阴, 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先民在生产实践中, 通过体认的方式归纳出阴阳属性, 通过取象, 在阴阳诸多属性与人体结构、脏腑、经络之间寻求s, 诱发类比, 将它们归入阴阳范畴, 并反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仍以对肝脏的认知为例分析, 见表3。 表3 肝脏的阴阳属性映射分析
肝为下焦, 属阴;肝位于腹部和体内, 故肝体为阴。但是在生理功能方面, 肝主疏泄, 其气主升主动, 属阳;在病理方面, 肝阳易亢, 肝风易动, 肝病在临床上有眩晕、颤动, 故肝用为阳。同时, 根据阴范畴的共性之象s推知肝脏静止内守、藏精不泻的特点, 根据阳范畴的共性之象s推知肝脏为刚强之脏, 属将军之官, 肝气易逆等。 归类式映射通过类属特征或同类成员对某一特定成员进行认知。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说:“春时气在经脉, 夏时气在经络, 长夏气在肌肉, 秋时气在皮肤, 冬时气在筋骨, 因之在针灸选穴有所不同”;《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论》认为:“春选荥穴, 夏选输穴, 长夏选经穴, 秋选合穴, 冬选井穴”, 说明中医治疗讲究应四时, 按照四季“类”的属性决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再如, 五脏心系统将心、小肠、血脉、舌、面归为一类, 临床中通常用利小肠而治心火上炎;肺系统将肺、大肠、皮、鼻、毛归为一类, 在临床中用通大肠而泻肺中实热等, 这些都体现了治疗中脏腑相关的归类式映射。 小结 中医取象比类在结构上的最大特征是归类型映射结构, 此结构蕴含着广阔的对应关系网, 各种元素和关系在特殊的语境中融合为整体性全景, 为中医理论不断输送具有系统解释力的思维养分。《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 基于宇宙不同意象和自我认知能力, 以取象比类为手段, 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对医理命理阐述的清晰度, 还要附加严苛的审美要求、医学共同体的接受度、医患间的有效对话等诉求。但是, 无论《黄帝内经》作者们如何天马行空, 他们始终把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6], 始终将阴阳五行整全式框架作为支配中医思维正常运转的基本逻辑, 归类型映射结构完美地演绎了这一特色。通过在映射过程中加载类别C, 使中医思维对接了阴阳五行, 成功地限制了取象比类方法论缺陷造成的无限类推倾向, 同时也规范了映射中对S的提取, 符合中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取向。 参考文献 [1]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6, 9 (2) :52-57 [2]刘宇红, 石勇.隐喻网络编制中医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为例.医学争鸣, 2016, 7 (2) :38-42 [3]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46 (3) :364-374 [4]黄志杰.浅谈取象比类法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12) :58-59 [5]王宏利.中医取象比类的逻辑基础与科学内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4) :137-140 [6]胡素敏, 孙悦, 肖茜琼, 等.中医思维与辨证论治.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8) :3377-338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石勇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