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中医学中“厥”的应用 症状之厥 病证之厥

厥,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发石也”,本意是指“采石于崖,憋气发力”。在中医学中其词意被进一步引申、扩大,得到广泛应用。有学者统计,“厥”在《黄帝内经》中即出现318次,涉及篇章87篇,并有《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的专篇论述,但其间词意纷繁,所指或为症状、或为病机、或为病证等,明显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对中医学中“厥”的应用情况加以梳理。
症状之厥
作为症状,厥的临床表现在《内经》中可谓杂乱,所指大致有四点。
昏仆、人事不省 如“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大奇论》);“薄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素问·生气通天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素问·缪刺论》)。
肢体和手足冷 如“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素问·厥论》)。
头重、晕眩 如“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素问·厥论》)。
疼痛 如“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灵枢·经脉》)。
其他如“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素问·厥论》)等,可见六经之厥的表现非常复杂。
《伤寒论》中厥的表现得以明确,有厥、厥逆、厥寒、四逆、逆冷、手足寒等名称,而所指则均为手足冷,即“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35条)。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张景岳则据《内经》之意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类经·厥逆》);张志聪也说:“厥……发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素问集注》)。
病证之厥
作为病证,以“厥”直名者见于《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病名曰厥,死不治”,所指为癃之危重者。另有名厥逆者,《素问·腹中论》谓其“病膺肿颈痛,腹满腹胀。”《灵枢·癫狂》则谓其“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可见两篇所指非一。厥的命名方式有以下8种。
主症命名 如尸厥、痛厥、瞀厥、躁厥等。
病因命名 如气厥、血厥、痰厥、风厥、酒厥、食厥、蛔厥等。其中风厥有二:一是“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素问·阴阳别论》),大抵指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证;二是“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素问·评热病论》),大抵指风邪侵犯太阳,邪热内传少阴所致的肾气厥逆证。
病性命名 如阳厥、阴厥、寒厥、热厥等。
部位命名 如脏厥、臂厥、骭厥、踝厥、骨厥、四厥等。
经络命名 如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
病机命名 如煎厥、薄厥等。
病势命名 如大厥、暴厥、卒厥等。
病变类型命名 如厥头痛、厥心痛、厥疝、痿厥、痹厥、痫厥等。
病机之厥
作为病机,厥在《内经》中所指杂乱,但总体认为“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素问·方盛衰论》)。具体所及的病机变化大致包括以下5方面。
阴阳逆乱 如“阳气者,烦劳者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夏季阳气亢盛,若过度烦劳,则阳热灼阴,阴精虚竭,气血逆乱,发为晕厥,还可见目盲耳闭、汗出不止等。再如“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暴怒伤肝,血随肝气上逆,上壅清窍而发晕厥。又如“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素问·举痛论》),指出由于寒邪内侵,逼五脏阳气上越,进而阴气独盛,寒凝气滞而致发剧痛晕厥等。
气闭阳郁 如“卯酉之年……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素问·本病论》,指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内热因气闭而不得泄越,进而暴烦而厥。又如“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素问·病能》),指卒遇情志刺激,阳气郁而上逆出现善怒发狂。
阳衰阴竭 如“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素问·厥论》),指出因肾阳渐损,无力温煦而致手足寒。又如“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素问·厥论》),指出由于饮酒过度,或饱后入房,既伤脾胃又伤肾阴,进而阴精衰于下,热盛于内则见手足热。
脏腑逆乱 如“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举痛论》),指出由寒气侵犯肠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所致之胃脘冷痛、干呕或呕吐清水、腹泻等。又如“咳嗽上气,厥在胸中”(《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肺气上逆可致咳嗽、气喘等。
经络逆乱 《素问·厥论》详述了手足六经之厥逆,其症状均为经气厥逆的表现,涉及该经及其脏腑的多种病症。如太阳经气厥逆,临床多见头肿而痛、足不能行、眩晕仆倒、咳喘气急、呕血等,厥阴经气厥逆,临床多见少腹肿痛、阴囊收缩、足胫内热、小便不利等。《灵枢·经脉》《素问·经脉别论》等篇对此亦有论述。
至于厥之成因,《内经》记述其外因者与外感寒湿、风邪、火热等有关,如“厥逆者,寒湿之起也”(《灵枢·五色》),“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素问·气交变大论》等;其内因者则与情志失常、脏腑亏虚、饮食劳倦等有关,如“大怒则形气厥……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素问·脉解》),“肾气虚则厥”(《灵枢·本神》)等。
其后医家言厥,则多从阴阳运行、气机升降等方面立论。如张仲景抓住《内经》中厥之“逆、极、乱”的特点,断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论》)。其他如“夫厥者,气动逆也”(《黄帝内经太素》),“厥,犹逆也。经脉之血,皮毛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也”(《素问直解》),“厥,本为气逆之名,故凡气逆诸证,皆得名厥”(《素问考注》)等。《诸病源候论》认为尸厥是由于“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而成。
综上所述,厥在《内经》中的记述虽较为芜杂,但仍有规律蕴含其中,此如姚止庵注解《素问·厥论》时所云:“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也。”经过历代沿革,厥现今被确定为一个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急证。厥的病因包括体虚劳倦、饮食不节、亡血失津、情志刺激等,临证有气厥、血厥、痰厥等类型,其基本病机为气机卒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总之,由于厥的概念经历了较大的词意变迁,因而在查阅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其时代背景与语境,不然就很难做到准确理解与恰当应用。(朱光)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7687.html

相关推荐

螃蟹是中药 又是营养极高的食品

蟹,又名郭索、螃蟹、毛蟹、稻蟹,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其肉和内脏可入药,入肝、胃经,《神农本草经》载其“味咸、寒,主胸中邪气、热结痛、口呙 僻而肿...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730

中和汤治疗泄泻。中和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中和汤的秘方制作方法,中和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泄泻。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中和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粟米1升(净淘,焙干为末),...

VIP秘方 2025-09-10 0 834

升举元气、活血祛瘀治糖尿病

陈宝贵,1949年生,号碧湖,天津市武清区人。1965年开始学医,担任乡村医生。于1971年跟随张锡纯弟子天津名医柳学洙先生学习,1975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316

无症可辨时应详参四诊洞察细节

临床中经常遇到高血压、脂肪肝、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孕不育等患者,问诊时他们常说“没有任何症状”。有些医者认为无症可辨的情况下,可以西医诊断...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425

杜光明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高热病案

侍诊恩师杜光明主任医师多年,常见一些西医束手之疑难疾病,经杜师诊治后云开雾散。杜师尤擅运用小柴胡汤,近期以该方为主治疗一例西医诊断不明之持续高热病案,患者服用中...

秘方方剂 2025-09-10 0 111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