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精品偏方 正文

恶性淋巴瘤属“恶核”中医为痰毒致病验案治方

李达和血法病证融合辨治淋巴瘤的思路与经验   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和 (或) 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 依据病理组织学类型, 将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本病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典型临床表现, 常伴肝脾肿大和全身症状, 如倦怠、发热、盗汗、消瘦等。恶性淋巴瘤西医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为主, 得益于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靶向药物的应用, 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明显延长, 但仍有部分患者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 多数患者因治疗所致相关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欠理想。   李达教授从事血液病临床实践30余载, 师从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梁冰教授与京城名医薛伯寿教授, 秉承梁老从肝论治血液病与薛老“和法”辨治内科杂病经验, 在传统治法施治基础上, 探索“和血法”方药辨治血液病。李达教授将恶性淋巴瘤归属“恶核”范畴, 临证中以“和血法”为指导思想, 从痰毒论治, 重视疏肝理气, 顾护先后天, 中医药介入, 提升生活质量, 收效颇佳, 总结其辨治经验及思路探索。   病名属“恶核” 《备急千金药方》中记载:“凡恶核似射之……时有不痛者, 不痛便不忧, 不忧则救迟, 救迟则杀人, 是宜早防之”, “恶核病卒然而起, 有毒。若不治入腹, 烦闷杀人”, 明确描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乃恶核特点, 临床中难发现, 发现后因其无痛容易被忽视, 进而延误诊疗。李达教授认为淋巴瘤类疾病, 典型临床症候乃淋巴结肿大, 中医痰核或瘰疬包含良性及恶性淋巴结肿大, 为同时体现病性, 淋巴瘤冠以“恶核”[1]最适宜。   从“恶核”一词, 可以诠释出五层含义:其一, 突出了疾病恶性程度高难以根除的特点;其二, 表现了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特点, 属于中医痰核或瘰疬范畴;其三, 与痰毒相关, 临床祛邪治疗以“从痰毒论治”为宜, 并寓有痰毒之邪伏而难去之意, 从而区别于瘰疠、痰核等疾病;其四, 外感与内伤兼夹杂而成, 古曰:“脾乃生痰之源, 肺乃贮痰之器”, 脾虚生痰, 夹杂外感邪毒蕴结而成;痰毒上犯于肺, 循肺朝之百脉, 痰核随之分布上中下三焦, 常在颈部、腋窝与腹股沟等部位, 此类邪毒易于流注缠绵;扶正补虚治疗以从脾论治为宜。其五, 痰与气机密切相关, 痰随气升降, 气机调畅有赖于肺气宣发肃降, 肝气疏达条畅, 患病日久, 肝郁气滞, 痰浊流窜皮里膜外, 变生诸证。   病机为痰毒致病 李达教授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乃痰毒, 同时痰毒也是该病的病理产物。痰毒的成因有四:一为脾虚, “五脏之病, 皆能生痰”, 但尤以脾气为主。《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失常, 则水谷精微不布, 气血津液生化乏源, 气虚津亏血少, 津液运行不畅, 聚而成痰。《古今医鉴·痰饮》载:“痰乃津液所化, 或因风寒湿热之感, 或七情饮食所伤, 以致气逆液浊, 变为痰饮……百病中多有兼痰者”。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 则水液失于输布, 津液代谢失职, 积聚成痰,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脾无留湿不生痰”之说。此外脾虚水谷不得运化, 饮食积滞亦可生湿成痰。二为肝郁, 中医认为肝属木, 主疏泄, 喜条达, 患者常因为反复而持久的情志刺激导致肝气的郁结不疏, 从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一则影响了津液的代谢输布, 津液停滞则聚湿生痰, 二则气郁日久从阳化热而成肝火, 煎熬津液成痰。三为肺气失宣,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痰症》曰:“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精气的输布路径, 在病理情况下可成为输布痰饮的通路。肺居上焦, 有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 是保证“水津四布”的重要环节, 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若肺气虚损或肺受邪侵, 失去宣发和通调水道的功能, 影响到水液的运行和排泄, 从而停蓄为痰, 随气机至五脏六腑。四为肾气虚衰, 肾为生痰之本。因为脾阳根于肾阳, 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 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且久病及肾, 临证中需适当配伍温补肾阳之品, 如淫羊藿、补骨脂、附子、肉桂、细辛等, 温肾阳以助脾阳化痰。肝肾同源, 肾阴虚, 肾不纳火, 肝火上炎, 炼液为痰, 临证中需辨证配伍滋补肝肾之品。   痰“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痰性黏腻, 胶着不去, 故痰邪致病或横窜经络, 或留着筋骨, 或内陷脏腑, 或侵及皮肤, 渐积肿核, 故蔓延播散快, 病变范围广。正邪在疾病不同时期有所侧重:疾病早期邪实正虚, 病势尚轻, 以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 水湿集聚为痰, 窜行于皮里膜外, 形成恶核, 局部皮色不变, 不红不痛, 病者亦无所苦。中期邪盛正虚, 痰毒久留, 更伤脾气, 脾虚而消瘦、腹泻、纳差、疲倦, 气虚及阴, 阴虚内热可有盗汗、低热等。如痰毒蕴而化火, 痰火内盛, 病程转急, 淋巴结迅速增大, 高热, 毒热耗营动血, 毒盛化热。痰毒日盛, 正气日虚, 脾虚及肾, 变证群起, 终至晚期。或局部肿块日益增大, 突出皮肤, 溃疡久而不愈, 疼痛剧烈;或臌胀, 或黄疸, 或悬饮, 或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形气俱脱。反复放疗、化疗的患者, 正气未复, 余毒未清, 脾肾两虚明显, 多见头晕、心悸、纳差、腰膝酸软等症。   和血法辨治, 调肝扶脾 中医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八法。病邪在表可汗, 在里可下, 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 需用和法驱邪外出。清代唐容川撰写《血证论》, 提出:“和法, 则为血证第一良策”。和, 即和解、调和之意, 调顺气血不和, 或疏肝和胃, 或两和肝脾等, 由于肝肺脾胃气机阻滞、横逆或上逆之气迫血妄行, 宜和气调血, 尤其调和肝气为主。推崇小柴胡汤血证中之“和血”应用, 此方系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剂, 为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治肺调肝、调和营卫之良方;近代, 有学者[2]对小柴胡汤“和血”机制进行解读:血虚补而和之、血出宁而和之、血热清而和之、血瘀行而和之、血寒温而和之等。   “和血法”, 属于“和法”范畴, 李达教授最早受《血证论》启发, 临床上主要运用小柴胡类方剂和血辨治各类血证、紫癜;近年来, 秉承国医大师方和谦教授“和乃扶正、解乃祛邪”之学术思想, 李达教授在淋巴瘤的中医辨治中, 常在解毒抗癌与健脾涤痰的基础上, 辅以和解之柴胡类方药, 诸如柴胡、黄芩、半夏、青蒿等药味, 或桂枝类方药如桂枝、白芍等药物, 共奏扶正解毒之效, 以期“正邪平和”。根据多年临证经验, 李达教授提出运用和血法病证融合治疗血液肿瘤, 由“和血法”治“血”达到“血和”的目的。   李达教授和血法辨治恶核, “从脾论治”:其一, 脾脏肿大, 常引起上腹饱满, 纳食欠佳, 下肢浮肿等, 伴随脾气亏虚表现:面色少华或萎黄, 倦怠乏力, 反复出血等, 予以调脾施治:健脾益气 (习用人参、党参、黄芪) 、或益脾养阴 (习用太子参、西洋参、麦冬、沙参) 、或补脾温阳 (习用菟丝子、熟附子、红参) 、或强脾益气摄血 (习用仙鹤草, 尤其大剂量效佳;三七、人参、黄芪) 等。其二, 五脏相关, 中医“五行 (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生克规律角度辨治, 临床摸索出调肝以扶脾、养肾以温脾、宣肺以培土 (脾者, 土也) , 其中以调肝扶脾为首要, 血液肿瘤患者多因郁生病或因病生郁, 肝喜条达疏畅, 肝郁气滞, 疏泄失职, 变生痰浊, 随气升降, 流注全身, 发为恶核。临证中李达教授善用自拟调和肝脾方[3], 以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化裁为底, 疏肝健脾, 调畅气机, 健运脾胃, 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苍术、厚朴行气运脾, 柴胡、黄芩、石菖蒲疏肝解郁, 具有疏肝健脾之功, 且可开髓窍, 共奏和解之效。其三, 上述病证并非单一虚证而补益, 常属于虚实夹杂, 如, 脾虚夹湿而蕴、气虚兼瘀而淤、脾虚肝旺而郁等, 临证需要虚实兼顾, 在健脾、益气等基础上, 加味化湿、祛瘀、疏肝等治法与方药。   根据淋巴瘤痰毒致病特点, 重视饮食调理、饮食宜忌。元代王珪在其痰病专注《泰定养生主论》的“痰忌”一节中说:“胡椒、干姜辛辣, 烧炙煎煿性热等物, 发痰助壅, 合锅热面, 大发风痰, 必须过水离汤, 还汁令热, 食之无毒。芋头、山药、鱼腥、油腻、黏滑等物, 惹痰不利肠胃。熟鸡、鸭蛋、熟栗子, 但是酥腻之物, 滞膈闭气生痰。素有痰者, 宜食清凉果木, 饱上多食无妨。暴感风寒痰病者, 皆宜忌之”。李达教授临床实践中建议患者多摄入如下食物: (1) 胡萝卜; (2) 薏苡仁; (3) 大蒜:食用或服用大蒜素胶囊; (4) 多饮绿茶, 有益排毒养生; (5) 重用仙鹤草, 煲汤, 泡茶均可。结合岭南煲汤饮食习惯, 药食同源, 建议食材中酌加冬瓜、赤小豆、莲子、薏苡仁、扁豆、玉米、茯苓、豆蔻、砂仁、佛手、白术、生姜等品。   辨证敷脾, 软坚散结 肝脾、淋巴结肿大者, 中药健脾涤痰基础上, 辅以外敷脾疗。脾有两重含义:其一, 西医解剖学范畴, 与血液淋巴有密切关系。其二, 中医范畴“脾”, 主要是功效, 中医认为“脾者, 主运化 (消化食物) 、主统血 (统摄血液, 防治出血) 、主生化 (化生气与血) ”等。脾脏肿大, 中医辨证与血瘀、肝郁、毒蕴等相关, 并非脾之功能失调。李达教授通过临床上不断摸索与探讨, 逐渐形成了“辨证敷脾疗法”之雏形;依照临床个体化特点, 辨证制定敷脾疗法:敷脾解毒 (如青黛) 、敷脾祛瘀 (如蒲黄) 、敷脾化湿 (如滑石) 、敷脾生血、敷脾软坚等, 配合内服中药, 内服外敷获得进一步临床疗效。淋巴瘤从痰毒论治, 青黛四黄水蜜外敷肿大肝脾淋巴结较多, 其中青黛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 青黛中含有靛玉红等成分, 有抗肿瘤与细胞增殖等效应, 但口服常致明显胃肠道反应, 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四黄散主要含大黄、黄柏、黄连、黄芩, 属清热解毒类中药, 青黛与四黄散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瘀破积、散结通络止痛等效, 同时有抗肿瘤作用[4,5,6,7,8]。此法操作简单, 费用低廉, 患者易于接受, 坚持治疗, 可获良效。   培元固本, 充肾暖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脾主运化, 化生精微, 升清降浊, 为气血生化之源。《杂病源流犀烛》言:“故脾胃气充, 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 四脏不能自生”。久病必虚, 穷必及肾。李达教授认为, 淋巴瘤患者反复化疗, 损伤脾胃, 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脾虚日久及肾;若肾气不足, 肾阳亏虚, 温煦失职, 必涉及脾阳不振, “若肾中阳虚, 则命门火衰, 既不能自制阴寒, 又不能温养脾土, 阴阳不得其正, 则化而为邪”。肾虚不暖, 脾土不温, 则水湿不运, 聚而为痰, 日久郁积形成肿瘤。朱丹溪说:“脾气者, 人身健运之阳气, 如天之有日也, 阴凝四塞者, 日失其所, 理脾则如烈日当空, 痰浊阴凝白散”。化疗后肿瘤及正常组织均遭受致命性打击, 且肿瘤即使缓解, 也难以清除微小残留病灶;而正气虚乏, 脾肾俱损, 则为肿瘤复燃之根源。故化疗后重视调补脾肾, 固本澄源, 即为培元固本, 肾充脾暖, 运化正常, 则水湿不能停聚为痰、痰毒难以积聚成癌。   癌毒及药物耗气伤津, 加之出血、发热等并发症使阴液耗损, 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疲倦乏力、口干、手足心热, 自汗盗汗, 舌红、苔少, 脉细等, 此类患者李达教授临证中以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为法, 且益气不宜过于温燥, 养阴不应过于滋腻。因温燥反耗气阴, 滋腻易碍脾胃, 临床常用的有黄芪、生晒参、西洋参、太子参、石斛、沙参、麦冬、五味子、玄参、枸杞子、黄精、白芍、女贞子、墨旱莲、玉竹、百合、石斛、鳖甲、灵芝、仙鹤草等药味, 根据四诊所见选择应用。盗汗明显者, 当滋阴泻火, 固表止汗。李达教授多选当归六黄汤化裁, 其源于《兰室秘藏》, 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取其育阴养血, 培本以清内热, 是为主药;三黄泻火除烦, 清静坚阴, 用为辅药;佐倍量黄芪, 益气固表以止盗汗。   扶正解毒, 排毒养生 临床上, 伴随着打击性化疗不断实施, 剂量逐渐递增, 尤其骨髓移植的超大剂量化疗的预处理, 不断“伤害”着病患的体质与脏器功能, 易于出现合并感染、消化道出血、继发性糖尿病等问题, 显著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郑佳彬等[9]运用测评量表发现疲劳、出汗、口干、睡眠不安成为了淋巴瘤患者最突出的症状, 提示淋巴瘤患者多素体亏虚或因实致虚、因病致虚。临床常遇到病患因面色少华, 易于倦怠, 反复感染, 爪甲瘀黑, 畏寒肢冷, 食欲不佳, 睡眠不好等病状而寻求中医调理, 以期缓解证候, 促进体质恢复。中医药扶正解毒, 消杀微小残留病防止复发, 并排毒养生, 提高生活质量。   淋巴瘤因痰毒致病, 因病致虚, 虚实夹杂;缓解之后, 处于余毒 (病毒与药毒) 未清、正气未复的状态。化疗、放疗及其移植预处理等均系“大毒”之药, 大毒治病, 十去七八, 获得缓解, 进入微小残留病阶段, 此乃中医所谓余毒;血液淋巴肿瘤病患体内既有疾病之余毒, 也存在药毒残余, 且正气未能复原的态势, 需进一步清除余毒, 恢复正气, 改善体质, 防止复发。   淋巴瘤临床辨治以涤痰解毒为法, 选用浙贝母、法半夏、山慈菇、黄药子等药味, 辅以软坚散结之牡蛎、鳖甲、露蜂房、莪术、肿节风;夹湿者, 辅以薏苡仁、厚朴、土茯苓、猪苓等祛湿药味以解痰湿之毒而促和解;扶正以祛邪, 兼顾健脾益气而扶助正气, 配伍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药物。   验案举隅 患者某, 女, 53岁, 2015年因颈部淋巴结肿大, 经完善淋巴结活检、PET/CT、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 行8程化疗, 现寻求中医药治疗。初诊:2016年7月15日, 刻下症见:神志清, 精神疲倦, 面色少华, 易于乏力, 白昼汗出, 腰膝酸痛, 颈痛, 睡眠欠佳, 难入睡, 眠一般, 食后胃胀, 二便调。舌暗红, 苔微黄稍腻, 脉弦细。西医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诊断:恶核, 辨证属脾肾两虚血瘀。中药以健脾补肾活血、和血扶正为法, 辅以固表敛汗。处方:黄芪20g, 女贞子10g, 补骨脂20g, 柴胡10g, 黄芩10g, 白术10g, 苍术10g, 太子参20g, 蒲公英10g, 鸡血藤15g, 法半夏10g, 甘草10g, 厚朴20g, 水煎内服, 每日1剂, 共7剂。颗粒剂:煅牡蛎颗粒与醋鳖甲颗粒, 每次各1袋, 每日2次, 冲服, 共7剂 (14袋) 。   二诊 (2016年7月22日) :症见:汗出减少, 纳眠改善, 仍苏腰膝酸痛, 颈背不适, 考虑脾胃得运, 但肾阳虚衰未复, 原方减苍术、白术、太子参、蒲公英、法半夏、厚朴, 加桑寄生30g, 骨碎补30g, 熟附子 (先煎) 10g, 姜黄20g, 首乌藤20g, 红景天6g, 水煎服, 每日1剂, 共7剂。服药后腰酸改善。   按:恶核乃脾虚痰毒致病, 经历多程化疗, 耗气伤阴, 久病及肾所致, 气虚无力行血, 兼久病必有瘀故夹瘀血内阻。李达教授临证中运用和血法病证融合辨治, 健脾补肾、和血化痰为法, 辅以益气养阴敛汗, 方选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加补骨脂、桑寄生、熟附子等补肾药味。配合颗粒剂固表敛汗, 服药方便, 依从性高, 常获良效。肾为五脏之根, 久病及肾, 肾阳虚衰, 先后天相互资生, 脾阳不振, 且化疗打击, 致肾阳虚损, 淋巴瘤化疗后需重视温肾暖脾, 助气血化生。   综上所述, 李达教授从脾虚痰毒内蕴论治淋巴瘤, 和血法病证融合辨治淋巴瘤, 调肝扶脾, 顾护先后天之本, 扶正解毒, 并结合饮食调养指导, 为淋巴瘤患者保驾护航, 增效减毒, 延长生存时间, 提升生活质量, 临床收效颇佳。   参考文献 [1]李达.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0) :1105-1107 [2]王海鸥.小柴胡汤和血作用初探.中医药导报, 2008, 14 (10) :13-14 [3]李达, 刘琨, 胡永珍, 等.调和肝脾方辅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5) :626-630 [4]杨柳青, 练柳兰, 蓝杏好, 等.青黛四黄散脾区外敷治疗巨脾症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 2007, 21 (4) :971 [5] 叶苑琼, 于雪梅.“四黄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17) :2504-2505 [6]吴顺杰, 李达.青黛四黄散外敷治疗巨脾症39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 23 (6) :374-375 [7]李达, 代喜平, 胡永珍, 等.青黛四黄散治疗慢性骨髓纤维化性巨脾症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9) :1144-1145 [8]黄和涛, 谢智荣.四黄散加减外敷治疗恶性淋巴瘤验案举隅.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10) :26 [9]郑佳彬, 刘杰, 李冰雪, 等.淋巴瘤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10) :4730-4736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李慧 李达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64119.html

相关推荐

二圣丸治疗小儿脾疳。二圣丸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二圣丸的秘方制作方法,二圣丸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小儿脾疳。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二圣丸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雷丸1两,神曲(炒)1两...

VIP秘方 2025-09-11 0 307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