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精品偏方 正文

皮肤科疾病虽表为外证 但多与内在脏腑息息相关

    按经络循行分布,人体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经络内连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依据疾病所在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辨析疾病与所属脏腑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之本源,并进行正确指导治疗。       皮肤科疾病虽多表现为外证,但多与内在脏腑息息相关——某个脏腑发生病变,必通过脏腑连接的经络反应于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如发于额部、颈部、季肋的带状疱疹,按经络循行,属足厥阴肝经。又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上行头角,下至身后,沿颈走手阳经之前,直行脉从缺盆下腋沿胸,过季胁,因肝胆经脉互为表里,故若伴有口苦,头痛头胀,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则可辨证为肝胆湿热内盛,蕴结于上述部位所发,治疗可用清利肝胆湿热之品,酌情配合外用药,疱疹便可较快消退。       发于食指的疔毒疮疖,按经络循行分布,属阳明大肠经循行起始部位,排除其他因素外,多由大肠热盛,酿热化毒,循经所发,取清泻阳明大肠热毒药物治之,每获良效。       脾之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上行足内前方,再上腿肚。临床上,有些原因不明的双小腿灼热沉重不适或有疼痛感者,多因脾经湿热下注所致,选用健脾除湿清热药物治之,收效显著。       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环唇,上下唇内的口腔溃疡用常规疗法收效不著,若兼有口渴,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者,多属胃火炽盛,蕴口内所致,投清胃散加味内服,奏效甚速。       又因脾主口,脾与胃经脉互为络属,故唇内溃疡日久不愈,且经常反复再现,进食疼痛尤甚,兼有肢体倦怠,乏力,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脉弱者,多属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唇失荣养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健脾,佐以敛疮之品效佳。       后颈部发际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如膀胱湿热蕴结日久化毒,可在上述部位起红色毛囊性丘疹,取木通、车前子、滑石、瞿麦、栀子、甘草等清利膀胱湿热药物治之,疗效满意。       肝之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某些阴囊湿疹,表现皮肤潮红,并有较多红色黏液渗出,或呈糜烂状,伴痒感剧烈,口苦,尿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数者,为肝经湿热下注使然,取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白鲜皮、地肤子等清利肝经湿热药物治之,常获良效。       足少阴肾经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临床上某些患者症见足底发热灼痛者,多与肾阴不足,虚火炽盛有关,治疗选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地骨皮、鳖甲、胡黄连之属滋肾阴、清虚热,效果亦佳。       总之,若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湿热互结,蕴为毒邪,必然会由所主经络而发于身体表面。观察表现于经络循行部位上的各种症状,对了解脏腑阴阳盛衰,疾病之根本与变化,进而作出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不少皮肤病病情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熟悉和掌握经络的循行分布,临床中辨治自然得心应手。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59350.html

相关推荐

《走好中医科普路》读后感

著名中医科普作家马有度说:“中医药事业的腾飞,必须要有坚强的两翼,一翼是科学研究,一翼是科学普及。”最近,读了马有度、马烈光、宁蔚夏、海...

养生秘方 2025-10-27 0 1859

头面部疾病找“合谷穴”

《四总穴歌》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指人体面部及口部的疾病都可以找合谷穴治疗,《玉龙歌》也有“头面纵有诸般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精品偏方 2025-10-27 0 1366

冬瓜外治敷贴痈疽无 养胃生津治胀满

利便止渴消热毒,心火脾火皆能除。养胃生津治胀满,外治敷贴痈疽无。冬瓜不仅价廉,也是很多人家中常备的蔬菜,其利水功效被常人所熟知,然而冬瓜的功效远不止利水。治疗腹...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2893

鳖甲乌梅丸治疗疟疾。鳖甲乌梅丸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鳖甲乌梅丸的秘方制作方法,鳖甲乌梅丸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疟疾。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鳖甲乌梅丸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鳖甲1片(醋炙酥...

VIP秘方 2025-10-26 0 3307

防治痱子 中药内服外洗

痱子又称“汗疹”,多由于外界温度高、湿度大,汗液不能及时排出,致使汗管扩张、破裂及细菌繁殖而形成。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对预防痱子都有较好效...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2824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