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精品偏方 正文

鱼腥草治尿路感染

  鱼腥草,别名蕺菜,始见于《名医别录》,因茎叶中有浓烈鱼腥味,故名,属药食两用之列,可炒食或凉拌,采集广泛,为黔人餐桌上必不可少之品。该品辛,微寒,归肺、肾、膀胱三经,功效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现代医学亦研究证实,该药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利尿消肿的作用,对尿路感染一疾疗效显著。贵州名医石恩骏尤喜运用本品,认为该药虽味辛,性微寒,但却不属大辛大寒之品,且属药食两用之列,即使大剂久服亦无败坏脾胃之弊,运用得当,多收良效。

  尿路感染是指泌尿系统受细菌的直接侵犯而引起的炎症性病变,通常分下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和肾盂肾炎,而肾盂肾炎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西医一般采取多饮水,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以及注意卫生习惯等方法,初治者疗效较好,病情反复者则疗效欠佳。随着抗生素的兴起,不少患者经过抗生素的长期治疗,不仅机体产生耐药性,同时霉菌感染、肾间质损害等副作用亦蜂拥而至,因此,传统中医药治疗反复不愈的尿路感染无疑是具有特殊优势和时代意义的。该病系中医“淋证”范畴,乃湿热毒邪,注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初起多实,日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膀胱和肾,涉及肝脾,实证为膀胱湿热,肝郁气滞,虚证为脾肾亏虚。石恩骏治疗该疾,一般以鱼腥草单味药即能获效,常嘱患者自购大量鲜品,不拘量长期服用,可煎汤服或加少量陈醋凉拌直接服用,但不可加姜、葱、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多数病例可获痊愈。少数顽缠者亦常配合辨证汤药同治,如膀胱湿热配合八正散,肝郁气滞配合龙胆泻肝汤;脾肾气虚配合补中益气汤;肾阴亏虚配合知柏地黄汤等,坚持治疗,常能彻底康复。

  [病案举例]

  何某某,女,23岁,教师。患“慢性肾盂肾炎”5年,近因劳累后诱发,经中西医多方治疗,迄未治愈。近1周来经服某医八正散类中药后病情加重,手足心热,口干心烦更加明显,且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小便频数,然尿急、尿痛感不明显,大便干,舌红苔黄,脉细弦数。尿常规示: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此乃中医学淋证中之劳淋范畴,以尿频数,遇劳即发,病情反复为其特点,多系虚实夹杂,正虚邪恋之病机,该案本为肾阴亏虚,湿热内蕴之证型,别医不明其中之理,投以八正散,利水伤阴,则病情加重焉。当滋阴补肾,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投以鱼腥草配合知柏地黄汤加减。处方:鱼腥草5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黄20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石韦20克,小蓟20克,蒲黄10克(包煎),琥珀5克(分冲),生大黄9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共服药7剂,尿频好转,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大便通畅,但仍感手足心热,口干心烦,腰膝酸软,舌淡红苔略黄,脉细数。尿常规复查: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上方减石韦、小蓟、蒲黄、琥珀、生大黄、白茅根,加入白薇12克,地骨皮12克,续断15克,炒杜仲15克,续服10剂,尿频,下肢浮肿,口干心烦,腰膝酸软消失,但仍略感手足心热,舌脉同前,尿常规正常。石恩骏云:“阳虚易补,阴虚难调”,而阴虚、湿热夹杂则更为顽缠,非短期能收全功,当缓以治之。遂停服汤剂,予知柏地黄丸巩固治疗,鱼腥草作食用,经多次随访已痊愈,迄今3年未反复。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49080.html

相关推荐

从肝虚辨治方药应用

肝经之行,从足贯顶,经足腿,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注肺,循喉咙之后,上入喉头及鼻咽,连目系,出额下颊,会头顶,抵绕唇内。胆经之行,从...

养生秘方 2025-10-29 0 2406

喉痹,慢性咽炎 行气化痰散结治方

廖某,男,60岁,教师。门诊号:004002。咽喉部反复不适 10年,加剧1月。10年前患者始感咽部干燥不适,时有异物感如鱼刺,或如炙肉,干咳。口服螺旋霉素等药...

精品偏方 2025-10-29 0 2525

和胃汤治疗积聚痞块。和胃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和胃汤的秘方制作方法,和胃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积聚痞块。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和胃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人参3钱,白术1钱半,陈...

VIP秘方 2025-10-29 0 2858

大枣汤治疗历节疼痛。大枣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大枣汤的秘方制作方法,大枣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历节疼痛。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大枣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大枣15枚,黄耆4两,附...

VIP秘方 2025-10-29 0 1510

治眩晕验方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症。中医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

精品偏方 2025-10-28 0 1930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