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眩晕。治法:芳香化湿,祛暑解表。
处方:新加香薷饮合升降散加减。方药组成:金银花12g,连翘12g,香薷8g,厚朴8g,白扁豆12g,蝉蜕5g,僵蚕9g,姜黄8g,炒栀子10g,浙贝母10g,桔梗10g,甘草片10g,蒲公英12g,薄荷8g(后下),天花粉12g,茯苓12g。7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2018年7月4日二诊:患者述药后头晕明显改善,偶有头晕困重感,皮疹减少,耳鸣缓解,仍有疲乏感,纳眠正常,二便调,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前方基础加上猪苓12g,继服7剂而愈。 按语: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多与痰、虚、肝风等有关,治疗多以化痰和胃、补益气血、平肝息风为法。本案患者以头晕乏力、耳鸣为主诉,劳累后眩晕加重,伴有疲倦、面部皮疹,舌淡有齿痕苔薄白,属虚证,按脏腑辨证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可予以四君子汤、归脾丸加减治疗。然患者正值中年,纳眠可,二便调,月经正常,非气血亏虚之象,见其兼有颜面皮疹,故诊断其病机为虚中夹火、虚中夹湿。薛伯寿教授以病机、时令入手,考虑暑湿季节,暑湿弥散,伤及阳气,头昏头重,以祛暑为先,暑去则阳气自复,气血得充,以新加香薷饮为主方加减治疗。新加香薷饮出自《温病条辨》,由香薷、厚朴、金银花、连翘、鲜白扁豆花5味药组成,功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适用于夏季感受暑邪出现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面赤、胸闷、纳呆等症状。本方药虽5味,配伍精当,组方严谨,为治疗夏季暑病的良方,虽主症与该患者病证有异,然时令、病机相符,故薛伯寿教授以之为主方治疗,疗效良好。该案患者兼轻度耳鸣、头痛、颜面皮疹,有暑湿热郁之象。薛伯寿教授认为,火热内郁、脏腑受损、升降出入失常是升降散治疗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机要点,治疗瘟疫及一般外感热病均宜灵活运用升降散[3]。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意不在强责其汗,乃透气于外,引清气上达。姜黄、大黄意不在强通其便,乃凉降郁热,引浊阴下行,取辛以开郁,凉以清热,旨在和其阴阳,调其升降。患者大便通调,故去大黄,以蝉蜕、僵蚕、姜黄调畅气机,解郁散热。对症加炒栀子、浙贝母、桔梗、甘草、蒲公英、薄荷、天花粉、茯苓增加清热散结、祛暑利湿之功。患者用药1周,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复诊以上方加猪苓加强利水渗湿导热之功,继服而愈。 3 小结 薛伯寿教授强调临床治疗外感或内伤疾病均须遵循“天人合一”。内伤疾患也常与时令相关,可根据天人合一思想遣方论治,眩晕案患者虽证候表现为眩晕,然发病与外感暑湿季节相关,与时令、病机相符,故以新加香薷饮论治效佳。 参考文献 [1]姚魁武,薛燕星,熊兴江,等.中医学“和合”思想渊源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2):93-95,105. [2] 薛伯寿,薛燕星.蒲辅周医学经验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刘文军,薛燕星,胡东鹏.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薛伯寿继承蒲氏学术思想临床应用发挥[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75-7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彭冬青 薛燕星 薛伯寿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