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精品偏方 正文

清热燥湿和胃汤

陶汉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自然基金课题多项。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温病学亦研究颇深。
组成:黄连、栀子、枳实、竹茹、木香、草豆蔻各1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证属湿热阻滞脾胃者,均可应用。
方解:脾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脾体阴用阳,胃体阳用阴,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需明辨脾、胃之差异性,又要重视脾胃的联系性,这一理论即脾胃和谐观,是陶汉华教授脾胃病诊疗的核心思想。栀子、茵陈、黄连、蒲公英4药味苦性寒,直中胃肠,清热祛湿,具清泄苦降之能,着眼于胃;枳实、木香、草豆蔻气味芬芳,理气健脾,燥湿和运,有醒、健、运、燥之功效,着眼于脾,取“气化则湿亦化”之意,方中竹茹柔而清润,合胃腑之性,而不至于滋腻,此乃取陶汉华之师刘献琳常用的“燥润合用”理念。诸药相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湿热之病,重在辨舌,舌质红,苔黄腻,为应用此方的关键之处。
《医学统旨》有清中汤(陈皮、茯苓、炒黄连、炒栀子各6克,姜半夏、炙甘草、草豆蔻各3克,生姜3片)清利湿热。该方以二陈汤为主方,加草豆蔻及炒黄连、炒栀子以清热燥湿运脾,偏于治脾。“清热燥湿和胃汤”较清中汤量大力宏,且用药燥烈之中兼以柔润,脾胃兼顾,重于治胃。
方药加减:本方之用,把握湿热阻滞中焦证型特点,其化裁,着眼湿热二邪,脾胃二脏,湿重责脾,热重治胃。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酌加党参、黄芪、炒白术,或与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合方;湿重于热,困脾阻气,酌加苍术、砂仁,或与二陈汤、平胃散合方;热重于湿,伤胃灼脾,则加重黄连、蒲公英等清热药用量;土虚木侮,若兼肝郁者,酌加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气之品,或与四逆散、逍遥散合方,兼肝火者,加丹皮、赤芍、桑叶角药;热则伤阴,兼胃阴虚者,酌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清灵薄味滋养;兼胃腑不通,证见腹胀、痞满者,加厚朴、枳实、杏仁等通腑下气;虑方中苦寒药物之弊,常加炒白术、炒山药等炒制芳香之品,以醒脾开胃,制苦寒之弊。医家每以苦寒凉遏,畏之如虎,需明热邪炽盛,非苦寒难清,湿热相兼,非苦寒难折,湿滞于中,但以清凉杯水车薪,无济于功,医者立法组方,倘心有定见,不能依病据证,辨而用之,虽立法而难效。笔者遵陶汉华之法,将中焦湿热分“脾湿”“胃湿”两型,“胃湿”以此方疗之,“脾湿”则选用刘河间桂苓甘露饮、雷少逸芳香化浊法治之。
(辽宁中医药大学 姚鹏宇整理)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33794.html

相关推荐

中医耳鸣 辨清“虚实”再治疗

采访专家 西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韩斌 主任医师王教授耳鸣已经好几年了,今年年初,他听人说吃“六味地黄丸”可以治耳鸣,于是,他到药...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506

胃痛辨证要点 医案举隅处方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692

邪犯肺胃正气虚 祛邪扶正病自除

编者按: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中,中医药全程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善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普通型向重型和重型向危重型转化、降低死亡率...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119

砂仁入膳醒脾胃

砂仁又名小豆蔻,也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其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行气、醒脾、和胃的:功效。中医认为,胃喜温润而忌寒湿,一旦胃有湿滞,食物就难以消化,也:...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719

中暑的症状和处理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715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