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口臭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状况明显低于非口臭者。口臭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和残疾。目前在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及规范治疗都未引起足够重视,简单的用漱口、刷舌、嚼口香糖等方式缓解,达不到根治的效果。燕忠生临床中遇到诸多以口中异味或口臭为主诉前来就诊的患者,他采用清热利湿、清心湿热的方法,病证结合治疗口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例举临床医案二则,以飨读者。 医案一患者甲,男,42岁,2019年5月24日初诊:自诉1年来口中异味,口臭,平素喜辛辣、膏粱之食,现见口中异味严重,胃脘部痞满不适,纳食欠佳,食饭不香,晨起口苦,大便次数不规律,成形,黏滞,舌淡,苔白厚腻,右脉弦滑,左脉细。查幽门螺杆菌(Hp)(-),考虑中焦气机不利,痰湿中阻,湿热内蕴。 诊断:(中焦湿热内蕴型)口气。 方用三仁汤合兰花汤加减:滑石20g,白术15g,姜半夏15g,地肤子12g,瓜蒌15g,白蔻仁10g,蒲公英6g,薏苡仁20g,金银花15g,淡竹叶6g,连翘12g,通草6g,厚朴15g,枇杷叶6g,薄荷6g,白芷10g,佩兰15g,丁香6g,苦杏仁10g。6服,水煎服,每日1服,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药,嘱患者少食牛羊肉,油腻之品。 1周后二诊:患者自述胃脘痞满等症状有缓解,大便每日1次,成形,黏滞感减弱,上方薏苡仁减为12g,姜半夏、白术、瓜蒌减为10g,苦杏仁减为6g,继续服12服。2个月后随访,患者基本痊愈。 按患者喜食辛辣、油腻之品,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湿热熏蒸秽浊之气发为口臭,本方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畅三焦气机,用杏仁宣肺利气,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相伍即能起到提壶揭盖的目的,又能清肺热,宣通上焦。白蔻仁芳香化湿,配瓜蒌行气宽中,白术、半夏、厚朴健脾躁湿和胃,佩兰、白芷、丁香芳香醒脾,以香治臭,以畅中焦气机,薏苡仁甘淡,渗湿利水,配淡竹叶、通草、滑石从下焦清湿郁之热,用芳香淡渗之药以升清降浊,达到治疗口臭的目的。 医案二患者,男,35岁,2019年3月19日首诊:述反复口臭2年余,近1个月加重,伴见口干,口苦,脘腹部嘈杂不适,伴脘腹部疼痛,偶见反酸,烧心,心烦。大便干,3天一次,小便正常,夜寐安。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口腔科检查,排除口腔疾病,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症见形体偏瘦,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胃热炽盛型)口气(西医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清胃泻火。 方用清胃散合兰花汤加减:黄芩10g,郁金12g,牡丹皮12g,生地黄12g,栀子10g,升麻6g,黄连6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浙贝母12g,石膏20g,盐知母20g,白芷10g,薄荷6g,姜黄10g,延胡索6g,藿香15g,佩兰15g,甘草6g,6服,水煎服,每日1服,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药。 服药6天后二诊:胃脘部疼痛、心烦等症状消失,饮食不佳,上方去姜黄、延胡索、栀子,减黄芩为6g,石膏为15g,加鸡内金、山楂、麦芽各12g,助脾运脾。6服,服法同上。 半月后三诊:自觉口臭较前缓解,舌红,苔薄黄,脉细,提示内热已渐散,故上方去石膏、海螵蛸、瓦楞子、浙贝母,加百合15g,麦冬15g以护胃阴。6服,服法同上。2个月后随访,症状消失。 按方中黄芩、黄连苦寒,能清胃泻火,配合栀子泻心火,脾为心之子,泻心实则泻脾,石膏、知母清胃生津,生地黄、牡丹皮、郁金以清热滋阴,升麻、薄荷取其性辛升散脾中伏火。升而能散,可宣达郁结之火,与黄连相伍使泻火无凉遏之弊。姜黄、延胡索行气止痛。海螵蛸、瓦楞子、浙贝母为抑酸止痛的常用药对,藿香、佩兰芳香醒脾而化浊,白芷芳香通九窍,起到以香治臭的作用。(常宗宏 张久聪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 张萍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范玉春 天祝县打柴沟中心卫生院)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