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亦文亦医的杨升庵

杨升庵(1488—1559)是明代文学家,名慎,字用修,四川人。7岁起从其母亲学习诗文,奋志读书,14岁即能作诗。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杨升庵入京会试,殿试进士第一,高中状元,照例授翰林修撰。他本应青云直上,前程似锦,然而他恃才放旷,桀鹜不驯的性格令他颠沛一生,郁不得志。嘉靖三年(1524年),在“议大礼”事件中,杨升庵因直言进谏,激怒世宗皇帝而被贬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含恨死于云南,终年72岁。
杨升庵在云南35年间博览群书,精研文史、音韵、词曲、书画、医药、天文、地理、动植物诸学,著作四百余种。《明史》载:“明世记诵之传,著作之富,杨慎为第一。”目前传世仅存《升庵集》《陶情乐府》及医药著作《素问纠略》《男女脉位图说》《何首乌传》《江阴彭氏医录之践》《杂说》等一百余种。清代乾嘉年间,戏曲家李调元在明代焦豌所注《升庵著书总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重编,总目达200多种。这些文化遗存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桂湖公园升庵祠里有不少诗联赞颂他,如:“投边益显宏文,全蜀才华推第一;佐父同争大礼,有明忠谔叹无双”;“烟波送客,风月含情,沧桑变,屡易规模,故址遗基,尚存太史千秋迹;桂枝留人,荷花招我,鞍马闭,流连光景,先忧后乐,惭愧希文一片心。”
杨升庵精研医学始于被谪云南时。他在研究文史、悉心著述的同时,对各种医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从古文字学和经纬学的角度考证《素问》。他说:“习医之人必读《素问》,能解五运六气之说方可行医,否则将误伤人命”,并在《素问》与《易经》的理论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丹铅续录》中将《易经》诸卦之变化,以心之虚实分属离坎,诚可补中医理论之不足。
杨升庵对《神农本草经》也作了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近于《内经》。他说:“白字本草,相传为神农之作,未必皆出于神农,后人增之耳。然其中如‘肠鸣幽幽,劳极洒洒’‘小人痫’仍自还神化。”
杨升庵对中草药情有独钟,尤喜采集和考证中草药,每于暇时即出郊探药,游历于青城山、峨眉山、沧山等名山。他在《采药》和《送福上人还青城》诗中写道:“危登扪萝上,名山采药游。木条刊落雁,篱芷剪牵牛。简子红仍艳,长卿翠欲流。三花聊永夕,一叶莫惊秋。”《升庵外集》记载,他在采药的同时,大量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并考证了天冬、茜草、五加皮的产地、性味、功用和炮制方法。
在养生学方面,杨升庵十分注意“体欲小劳,但勿使过极”,经常做“八字导引法”的气功和道家的“八禽戏”,并提倡节欲保精、养敛神气。其在《古今谚》中说:“服药千裹,不如一宵独宿;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劝人讲究性卫生,可以益寿延年。
杨升庵是多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著作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也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单健民)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3093.html

相关推荐

马有度:做中医抗疫科普“网红”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有这样一个中医传承师徒团队,他们以职业医者的高度责任心和敏锐视角,以网络为阵地,以中医为武器,率先为困惑中的民众送去抵御瘟疫的法宝,成为民间自...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511

中医辨症治腹泻

肠胃湿热:表现为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宜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799

以文化建设铸中医院特色品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浓郁的文化特色。近年来,甘肃省中医院十分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摆...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960

名老中医田玉美治慢性乙肝经验

田玉美,男,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湖北省著名中医,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现将田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一、调脾胃,扶正气田老认为,乙肝...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882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