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高温潮湿 暑病高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医生提醒,在小暑节气期间,有一些疾病易发。

  

  天热心烦易“情绪中暑”

  有媒体报道,16%的正常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天气太热,人体大量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很多人会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造成“情绪中暑”。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望仙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黄德尚称,“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好发脾气,思维紊乱,对事物缺少兴趣等。如何预防情绪中暑,他称,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心静了,“情绪中暑”就没有了。

  

  天气湿重易湿邪入侵

  小暑时节温度高,降雨增多,天气以湿重为主,湿邪易入侵人体,引起皮肤过敏。按照往年的经验,此时是皮肤病的高发期。

  民间有俗语称:“冬不坐石,夏不坐木。”黄德尚介绍,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雨淋后含水分较多,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因此,人们不宜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上。

  预防皮肤病,黄德尚提醒,人们出门时尽量不暴晒,被雨淋后要及时洗澡,少到草丛、树荫下这类潮湿、蚊虫多的地方。

  不宜吃太多热性的食物如荔枝等,少吃辛辣食物,宜多吃清凉食物如绿豆粥之类的药粥。

  

  阳气升发易寒凉

  小暑到,天气炎热,阳气升发,人体内阳气本来就少,很多人贪图口腹之欲,喝冷饮,喜凉快,爱吹空调等,导致体内更寒,很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黄德尚介绍,小暑之后,人们要在饮食上有所注意,预防肠道疾病。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偏食。饮食不宜过饥过饱,过度饥饿会导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偏口味,如嗜辣等,则更容易刺激肠胃,导致肠胃疾病。建议人们少吹空调。


  ■
延伸阅读

  多吃姜

排暑湿

  本报记者

黄敏莹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小暑这段时间,桂林市雨量比较充沛,温度高,人体暑湿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中医师吴蔓彤建议,人们可适当多吃姜。

  小暑之后吃姜有什么好处?吴蔓彤称,姜性温热,吃姜可以促使人体发汗,把暑湿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天气炎热,人们爱吃生冷食物,易伤脾胃,吃姜具有健脾胃、增进食欲的功效。

  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
小暑习俗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故称天贶节。

  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晒过物品后,物品便可不遭虫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这种说法。

  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

  过去民间还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26059.html

相关推荐

中医的振兴和发展

中医的振兴和发展,在于其“本”的稳固、队伍的充实和壮大,不在于其“色”的发展,不在于是脉诊、望舌,还是CT、B超...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980

胆胃同病中医辨治

徐景藩运用疏、降、和三法论治胆胃同病经验徐景藩 ( 1927—2015) ,男,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938

敷脐疗法巧治妇科病

肚脐又称神阙,内联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局部无皮下脂肪,表皮角质层较薄,双侧有腹壁下动脉、下静脉及丰富的血管网,药物易于渗透、弥...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793

按压艾灸井穴缓解中风上肢肌张力增高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大体上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其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250

穴位按摩帮助激发体内的阳气

近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冰雪寒潮天气,防寒保暖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尤其是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其实,穴位按摩可以很好地帮助激发体内的阳气,起到防寒...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727

治中风小发作经验方

经验方:丹参、苏木各15克,地龙10 克,炙山甲6克,水蛭5克。加减:上肢麻木无力较重,加桑枝 12克,桂枝5克;下肢无力,加川牛膝、桑寄生各15克;语言不利者...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759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