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壮族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传承脉络图 学术特征 1. 浅刺排瘀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使用莲花针叩刺, 叩刺时莲花针针尖刺入皮肤约5mm, 非常表浅, 刺皮而不伤肉。壮族针刺疗法自古喜浅刺, 广西武鸣出土的西周青铜针, 针身长5mm, 直径1mm, 非常短小, 与原始的砭针十分接近, 与《灵枢经》“半刺”“毛刺”“扬刺”的描述一致。壮医认为体表密布水道、龙路、火路的网络分支, 谷道、气道在体表也有反应点, 浅刺可刺破三道两路在体表的网结及反应点, 再施以拔罐能排出瘀滞之气血。 2. 针罐结合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是将莲花针叩刺与拔罐有机结合的治疗方法, 先针后罐、针罐结合是该疗法的重要特色和学术特征。莲花针叩刺除了刺激相关穴位, 还可将体表皮肤毛孔打开, 拔罐时将体表微循环内的代谢产物、瘀滞的气血直接从毛孔吸出, 故能祛除湿邪瘀毒, 畅通道路网络, 单一的针刺或拔罐均无法有效直接排出体内各种毒邪。因此, 针、罐是否结合以及结合的顺序对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3. 道路排毒 壮医针灸明确提出通过道路系统进行传导和调节, 认为疾病是由于痧、瘴、蛊、毒、风、湿等诸毒邪侵入体内, 堵塞三道两路网络, 使气血不畅而发病。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能直接刺激体表的道路网络, 并将湿瘀诸毒以及瘀滞之气血直接吸拔出来, 故对风湿痹证、伤科瘀肿疼痛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气血瘀滞等, 具有较好的祛瘀通滞、排毒通路、消肿散结作用。 4. 祛瘀调气 壮医认为人体本原由气生成, 并分天 (上) 、人 (中) 、地 (下) 三部, 强调三气动、衡, 即天气下降, 地气上升, 人气主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祛瘀作用极好, 全国名中医黄瑾明谓其“祛瘀第一要法”, 能直接将瘀滞之气血吸拔出来, 祛瘀不伤正, 祛瘀而生新, 促使三气恢复动、衡。对有瘀血的患者叩刺拔罐, 排出的瘀血开始很多, 其色瘀黑, 以后逐渐减少, 颜色渐红, 症状也随之减轻, 待病愈之后再也拔不出瘀血。 5. 喜特定穴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常取壮医针灸特定穴位, 包括天部穴位、人部穴位、地部穴位三大类, 以患部取穴及背部取穴最常用, 患部喜用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长子穴、膝关穴等, 背部喜用背廊穴、夹脊穴、龙脊穴、项棱穴、背八穴等, 临证取穴遵循“寒手热背肿在梅, 痿肌痛沿麻络央, 唯有痒疾抓长子, 各疾施治不离乡”原则。 6. 简便廉验 (1) 设备简单:只需壮医莲花针、拔罐器、消毒液, 即可开展治疗。 (2) 使用方便:术前术后无须特殊处理, 只要消毒即可。 (3) 成本低廉:莲花针、拔罐器和消毒液等材料不过几十元钱, 拔罐器可反复使用, 医生易于购买, 患者乐于接受。 (4) 效果灵验:能治疗临床各科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 疗效确切。 (5) 快捷速愈:对某些疾病常立竿见影, 迅速而快捷, 如治疗急性痛症、剧烈痒症, 能迅速缓解症状[1,3]。 学术传承思路 1.推广应用, 服务大众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以壮医理论为指导, 取穴简单, 操作独特, 专注祛瘀, 以泻为主, 具有简、便、廉、验等特色与优势, 近年已被数十家医疗单位接受、应用和推广。疗法源头位于南宁市, 已形成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的趋势, 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 能治疗内、外、妇、皮肤、五官科等13种常见疾病, 疗效满意, 部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部分病证效果极好,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收录的相关文献36篇, 具体见图2。
图2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临床应用情况 2.医道传承, 道术德兼顾 民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瑰宝, 但究竟该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传承到什么程度?这是当今民族医药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是传承医道, 授业是传授学业和医疗技能以及临证用药经验, 解惑是解开徒弟心中迷惑。显然, 传道即传承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独特理论基础、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等学术思想, 是学术传承的根本, 是民族医药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力, 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医术是医道的载体及具体表现形式, 包括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技术、临证治疗经验、治疗规范及应用指南, 是传承的重要内容。 医德传承以及文化传承也是传承的重要内容。纵观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历代传承人, 尤重视医德。疗法创始人黄瑾明从事壮医药研究五十余载, “医者仁心”是其行医的座右铭。身躬壮医药, 心系民族情, 他说为医者当怀着一颗仁爱之心, 有普救众生之心态。 3.三级传承, 四维网络 民族医药的传承首先应建立传承平台, 利用平台传承推广。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在传承推广过程中, 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黄氏壮医针灸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传承平台, 在区内外挂牌建立6个二级传承工作站, 还深入壮乡建立10个基层推广基地, 定期派专家赴二级传承工作站及基层推广基地指导疗法的推广应用, 构建了“传承工作室-二级传承工作站-基层推广基地”三级立体平台传承模式 (图3) , 有效推动了疗法的推广以及壮医药事业的发展。
图3 三级立体平台传承模式 从传承方式看, 应开展大学、师承、培训班传承。通过大学传承, 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融入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培养拥有壮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师承教育是传承壮医医技的有效途径, 传承人应招收学徒, 使自己的一招、一式、一方、一药得以传承, 医案得以及时整理;通过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 将医技直接传承给学员。还可以通过论文、论著的形式传播推广, 从而建立“大学-师承-培训班-传媒”四维立体传承网络。 展望 各种原因导致民族医药面临日益衰退危机, 独特便验的民族医疗技法纷纷失传, 及时抢救、发掘整理和传承现有民族医疗特技和经验迫在眉睫, 近年来逐渐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随着国务院《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的出台, 以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 壮医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应加大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挖掘整理力度, 尤其在疗法学术特征的提炼, 技术指标的量化, 安全标准、疗效标准、操作规范的制定, 优势病种的筛选和扩大, 治疗机制的探讨, 专用设备的创新研制, 特色亮点的塑造, 传承团队的打造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 传承方式的创新, 以及社会民间力量的引导等方面, 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使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得到科学、系统的挖掘整理及传承发展, 为传统医药特色技法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瑾明, 韩海涛, 李婕, 等.莲花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 2011, 34 (1) :31-32 [2]秦祖杰, 宋宁, 黄鑫, 等.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6) :48-50 [3]宋宁, 秦祖杰, 梁薇, 等.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疗效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6) :1904-1906 [4] 叶浓新.广西民族研究.南宁:广西民族研究所出版, 1986:102 [5]黄瑾明, 宋宁, 黄凯.中国壮医针灸学.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0:14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宋宁 庞宗然 秦祖杰 黄瑾明 黄凯 黄缨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