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升降的意义和地位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医称之为“八纲”。其中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内经》中没有“八纲”称谓,是后世医家据中医经典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所以,阴阳在这里也不应该失却“纲纪”、“父母”的地位。阴阳既为“父母”又分别为八纲之一,层次混乱,与理不顺。升降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应该将升降与表里虚实寒热合而为八纲,并由阴阳统帅八纲——表、里、虚、实、寒、热、升、降。

  升降的意义和地位

  《易经·序卦》说:“聚而上者谓之升……困而上者必反下……”《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计。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这说明升降是天地间固有的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其升降如何?……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气地气有升降,人生天地间,天人相应,自然人体气血也有升降。《素问·八正神明论》“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这里的浮沉与升降是一个意思。可见,“升降”与“虚实寒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长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可见,升降之普遍,之重要。

  南宋金元时代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升降是自然界主要运动形式之一。他说:“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清末名医唐宗海说:“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行上下者,脾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这就是说,心肾二脏,一降一升,运动生化,其枢纽在脾。

  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除带脉以外,都是上下走向,自然,经气也是上下运行。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经气上下运行的格局,必然形成气血运行的主要形式是升降。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升降与虚实寒热表里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及地位。为医者不可不察,不可忽视。

  升降与诊断

  《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气之升降,与百病相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素问·太阴阳明论》)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就是说,气之升降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如果升降过度,则“病作矣。”正所谓,升降“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脉经·诊百病生死诀》云:“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者,死。”《脉经·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还说:“少阴脉浮而动,浮为虚,动为疼,妇人则脱下。”

  从上述经文可知,诊断疾病,明晰升降,是把握病机不可缺少的一环,舍此,难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方有执对脉之来去评注说:“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肉之际,而还于骨肉之间,气之降而下也……故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平脉法)

  气之升降,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缺少的指标,比如奔豚气病的诊断,“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金匮要略·奔豚气》)如果没有气之上升,就不能诊断为该病。再如,“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脉经·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没有气之下降,就不能诊断为阴吹。

  李东垣说:“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意矣。”(《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元代名医朱丹溪在论眩晕时说:“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遇火则动。”(《脉因证治·眩晕》)还说:“脉出鱼际,逆气喘息……喘咳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可见,丹溪诊病也非常重视升降。

  中医诊断常常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下陷”,“肝阳上亢”,“湿热下注”等等,都是升降理论的具体应用。

  升降与治疗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果忽视升降,则难以把握病机,进行有效治疗。

  《伤寒论》第131条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发热恶寒发于阳,当发汗。如果反用泻下,则热入胸中,与水相结而成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应当温补,若反而泻下,必使胃阳受损,浊邪上逆,形成痞证。《伤寒论》第254条说:“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而痛,是有燥粪,伤寒发汗后满疼更甚,是燥结更重,故必须急下。《伤寒论》第132条说:“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脉浮大是正气大亏,重按即无,有正气将脱之势,攻下当死。《伤寒论》第166条说:“病如桂枝证……气上冲胸,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本证是寒痰停聚胸中,邪壅上部,妨碍着气息升降,吐之即愈。《脉经》云:“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可见,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是升是降,至关重要,当吐当泻,攸关生命。

  清末名医唐宗海说:“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证论·用药宜忌论》)又说:“止血之法虽多,而莫先于降气。”(《血证论·吐血》)

  近代名医张锡纯,尤其重视升降。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开篇的“医方”中就列举了四个“治疗大气下陷”的方剂: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在“治吐衄方”中首先列出的是: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等五个带“降”字的方剂,通过降气而止血。

  现代名医丁光迪所著《中药的配伍运用》一书中,第二部是“从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列举了“升降气机”、“升降脾胃”、“升水降火”、“升降相因”等十八条,反复论述升降浮沉治病方法。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有这样一个病例:“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泽泻、苍术、防风、生姜)中的升麻、防风升清气,茯苓、泽泻降浊气。升清降浊对于脾胃虚损之人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同认真辨别“虚实寒热表里”一样,必须认真辨别“升降(浮沉)”。比如,中气下陷之腹泻,当提升中气,用补中益气汤(丸)之类,若单用寒凉苦降之品,会适得其反。当升当降,必须正确把握,曾遇一患者,平素肝阳上亢,血压高,偶得感冒发烧,医者用柴胡注射液退烧。柴胡俱生发之性,升上亢之肝阳,升之又升。不多时,面红,汗出,嘴唇反卷,二目圆睁,头晕脑胀。仿张锡纯降逆之法,用赭石、芍药等救之而安。

  综合上所述表明,将“升降”替换“阴阳”与表里、虚实、寒热合而为“八纲”,由阴阳来统帅,有利于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也有利于正确使用中药,因为升降也是许多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20997.html

相关推荐

小儿吃坏肚子中医分为伤食和伤饮

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儿吃坏肚子中医分为伤食和伤饮。伤饮其所伤为无形之气,宜发汗利小便。伤食其所伤为有形之物,轻则健脾助消化,重则减食养脾胃。不过一般原则均为多休息,...

精品偏方 2025-09-12 0 1454

脱位(秘方数:1)

脱位,古称脱骱,又名脱臼,即关节失去了正常的连接。关节组成,由骨端形成关节面,面上覆盖关节软骨,周围包裹关节囊,中间形成关节腔,腔内含有少量滑液。《素问·五脏生...

秘方方剂 2025-09-12 0 1188

激情后如何护理私密地带

不是每对夫妇都能够“一击即中”的,有时,你得“真枪实弹”上阵多几次,那颗期待已久的种子才会乖乖着床。那么,在那些...

养生秘方 2025-09-12 0 1225

香蕉和芭蕉哪个通便更有效?

近段时间,南宁“蕉”贵,香蕉均价已涨至8~10元每公斤,芭蕉涨至7~10元每公斤,但还是阻止不了南宁市民买蕉吃的热情。从事文秘工作的杨小...

精品偏方 2025-09-12 0 875

六和茶治疗六和茶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六和茶的秘方制作方法,六和茶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六和茶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藿香1两5钱,川朴1两,杏仁1两5...

VIP秘方 2025-09-12 0 809

409个穴位名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目前国家标准经穴显示:人体周身409个穴位名,830个穴位,有60个单穴,770个多穴。这409个穴位名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比如说百会穴...

养生秘方 2025-09-12 0 814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