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中医解释“冷得出汗”

  1998年冬天,正值南方数省冰冻灾害,不少地方断水、断电、断交通之时。

  有患者王某也同时受灾。王某,男,就诊时已年过古稀,系本市郊区一菜农。自诉“冷得出汗”已一月余(因郊外冰天雪地月余)。

  “什么?”笔者反问。因笔者第一次听到“冷得出汗”,原先只听过“热得出汗”,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又说:“我冷得出汗已经一个多月了。”他告诉我,每当清晨起床自觉有冷感便出汗,或出门到室外,就会汗流浃背,内衣、内裤全湿透。更为心烦的是,内衣湿了还不敢更换,担心着凉,确实难受之极。百般无奈,只有让儿女们先在卧室里烧好一盆火,一起床就赶快围坐火边,大门不迈,二门不出,方可免受“汗”灾。在诊脉时他又说:不信你摸一膜。笔者伸手触摸他的胸背,果真如此。患者舌质绛红,少苔,脉细带数。现虽病月余,但说起话来仍声高气扬而不衰。

  望、闻、问、切做完以后,辨证就有点难度,难在哪里?难在脉证错杂,不够吻合。该患者是醒来遇冷则汗出,应属“自汗”,但舌、脉和语声是一派阴虚火旺之象,此证此脉应作“盗汗”。忖思良久之后,笔者还是选择了“急则治其标”的办法,先用敛汗固表之法,解决当务之急。

  拟方牡蛎散加味(麻黄根10克,黄芪50克,煅牡蛎50克,浮小麦30克,金樱子30克,桂枝8克,白芍20克,白术20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

  一剂病减,三剂汗止。患者感激不已。

  方中牡蛎敛阴止汗,佐以浮小麦、麻黄根、金樱子加强止汗之功。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白芍和调血脉,收敛阴气;桂枝白芍相配调和营卫。桂枝具有双重功能,无汗则发,有汗则止。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

  按照中医理论,汗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所成,从腠理汗孔透达于体外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阳气亢盛汗出必多,卫阳不固,汗出亦多。内伤汗出属虚,机理有二:一是阳虚不能固表,二是阴虚不能摄阳。本案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冷得出汗”,即“自汗”,但究根刨底仍属“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则阴液外泄而汗出。故汗止之后,必须以滋阴潜阳治其本,以免“汗”灾重来。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20785.html

相关推荐

中医冬病夏治 贵在坚持

渐入盛夏,又要开始一年一次的冬病夏治了,其治疗的原理已被大多数患者和家属所知晓,众观历年来的疗效,群众广泛受益,反映良好。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434

体虚便秘 中医简易调养方法

我老伴儿今年83岁,身体很瘦,自入秋以来手脚冰凉,精神头儿也不如从前,自前年开始出现便秘,有时候在卫生间坐1个小时也排不出来。孩子们给她买了不少通便药,可用上就...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1423

一天早中晚养生各有方

研究表明,清晨6—8时,是缺血性心脏病、癌症、肺源性心脏病等一些严重疾病引起患者死亡的高峰期;中午12~13时,肝脏进入休息阶段,精力开始下降,容易...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625

循证医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马莉莎 冷伟 郭鑫  •循证医学中临床决策的基础是临床技能,关键是最佳证据,同时必须考虑患者意愿和决策环境,叶天士十分重视临...

养生秘方 2025-09-11 0 576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