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认真“读经典”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医信念,树立中医自信,做好中医临床,努力成为“铁杆中医”。
•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
•时间告诉我们想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必须对方药配伍与炮制熟稔于胸,明方之理,知药之偏。研究古方决不能一成不变,按图索骥。能否一方多病,异病同治,全在变通。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诊疗体系完整,临床疗效确切的医学应用科学。其理论是无数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其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学习中医要能够解决人们健康问题。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立足之本,唯有疗效,中医药才能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如何做好中医内科临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是坚定信念勇于实践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医药学体系,是历代名医先贤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中华文化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医学、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繁荣保驾护航。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医信念,树立中医自信,做好中医临床,努力成为“铁杆中医”。
二是熟读经典融通各家
中医临床的依托乃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
在临床上如何运用好这些理论,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实践不断深化。
所谓“深化”,首先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强调“读经典”,就是要着重领会“经典”的临床实质,读书须潜心其间,仔细品味,去粗取精,透过表象,得其真知。但又要注意“经典”时代特性,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苛求经典中直观朴素的描述,“读经典”贵在学习古代医家辨证思维方式,要做到不苛责古人,不死于句下。
我十分推崇新安医学家程钟龄的读书态度,他对《伤寒论》的解读认为“伤寒只此表、里、寒、热四字,又四字而敷为八句,伤寒实无余蕴精乎此……非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可坐而得,即千变万化亦皆范围于其中”,真可谓善读书者也。
但经典又不必过度解读,牵强附会,要从有助于临床的角度去理解。如研读“病机十九条”,毋需在条目数量上多作纠缠,要领悟其归列病机的原则,从而在临床运用时有所凭执。这也是新安医家的共通之处,使新安医学积淀下深厚学术底蕴,绵延数百年而不衰,成为地域性中医流派中的璀璨明珠。
除了传统经典医籍之外,历代医家医案医话的研读也很有必要。这里面有很多前贤的真知灼见、经验良法。融通各家理法,对提高临证思维与疗效大有裨益。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是我案头必备之书,常读常新。在学习经典中要深知两句话:理可顿悟,事要渐修。这说明做临床必须久经磨练方可有识。
三是知常达变临证发机
《素问·调经论》言“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此处“平人”即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状态,是指人体五脏和谐,气血和调,形体官窍俱得充养,四肢百骸无不匀调,正气存中,行乐志宁,安时处顺,百病不侵,此即人身富于生机的表现。医者当先知人身之常,方能知病之所在,名太过与不及,治之有法度,祛病而复正,在杂病的诊疗中有所准。
临证之时应立足于中医理论对人体常态进行全面把握,四诊合参并结合现代医学诊断对疾病症状体征作中医分析,把握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人身整体气机的调节,借药石之偏性,因势而发,适可而止。注重脏腑生理病理的演变,临证察机,知常达变,以复其平,重视个体化诊疗。
四是辩证思维以平为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言之凿凿。
在内科诸病的诊疗中,时常遇见一些慢性病,其机因复杂:虚实挟杂,寒热互见,上寒下热,下虚上实,外热里寒,里热外寒等征象不一而出,尤需重视“双向调整”的重要性。
五是心知其意不为所囿
当前,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疾病本身也在变化之中,新的病种层出不穷,中医需要顺应发展,把现代科学融进中医学中来,但必须遵循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要着重中医自身固有规律和思维方式培养。在把握中医内涵,保持学术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中西融合。
因此发挥自身优势,保持特色,才能与时俱进,决不能在武装自已的同时,反而束缚了自己。
六是方达效彰灵活机变
诊病的过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取方用药,“以效为度”贵在圆活变通,把握分寸,抓住主要矛盾,权衡利弊,标本兼顾。但有时也要“重拳出击”,或“点到为止”,或“润物无声”,或“双管齐下”。
古方万余,加减出入,灵活变通,不泥于古。因为疾病谱的改变,很多疑难奇疾前人多未涉猎,需要努力探索,寻求有效方法,解决患者疾苦。所以鉴于杂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往往需要超越常规,另辟蹊径,取以“兼备”及以反佐。
时间告诉我们想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必须对方药配伍与炮制熟稔于胸,明方之理,知药之偏。研究古方决不能一成不变,按图索骥。能否一方多病,异病同治,全在变通。
中医内科作为临床各科的基础,是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与医疗经验,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中所取得的新经验、新认识,系统地阐述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一门临床学科。
内科疾病的证治体系是临床诊治各科疾病的基础: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为主要内容的病因发病学;以脏腑经络、气血痰湿等为主要内容的病机辨证学;以整体调治、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和八法为基本法则的治疗学,这些理论都是临床诊治各科疾病的基础。
当今学科分科越来越细,专治一病,深化研究成为专病名家,是今天中医发展的趋势。然专病的提高,仍在于全面掌握,广泛涉猎,由博到专,这正是专的前提。当前,中医接触病种日趋减少,教科书中所列病症往往在临床上鲜有目及。因此,扩大病种,提高诊疗水平,多出内科实践家,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本文为国医大师徐经世在2016中国(澳门)传统医药国际合作论坛上的发言摘要,由本报记者胡彬整理)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20083.html

相关推荐

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缺口

从近日在北京康复医院举办的“2015中国康复论坛”上了解到,目前全国康复医师70%以上为跨专业行医,治疗师的缺口约在50万人左右。(5月...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273

婴幼儿服中草药不利健康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患咽喉痛、扁桃体炎、腮腺炎、疮疖等病,喜欢买些夏枯草、菊花、栀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草药或自备六神丸、珍珠丸等中成药给孩子服用。殊不...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137

中医手诊方法

手诊方法非常简单、易学,就连完全不懂医疗知识的人,也可以按照其中所说的方法去诊断疾病,准确率很高。如果你懂得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话,那么看完本文之后,很快你就会在...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907

小儿高热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854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