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计算机伴随网络的快速发展,中医药行业随之“动起来”。过去是中医人“(大)脑动笔动 ”,现在成了“动脑(电脑)动手(指)”,很多新一代中医人出现“提笔则错字连篇”现象。如今年年初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就举办了一场汉字听写大赛,诸如“胼胝”“噻唑”“肟”之类的生僻字难倒不少学生。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具有人文与哲学性质的医学,离不开“谈古论今”“咬文嚼字”“引经据典”,自然会时常遇到生僻字,这就要求中医人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再学习。
当传统中医学遇上现代医学的冲击、现代传播手段的挑战时,个体化的中医“传播”一下子变得“赶不上时髦”,甚至一些中医医院给名老中医安排年轻的“秘书”,专门为其打印处方。这种情况无形地让中医处方从手写变为“(电)脑写”。俗话说得好,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一旦中医脱离笔墨纸砚,依赖计算机、网络,必然会导致中医经典的学习出现正误难分,尤其是一些生僻字,网络上没有,往往用一些字音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往往以讹传讹。
所以,提倡中医人员开展“听写、读写大会”等有益于中医自身质量的提高,也有益于普及中医药知识。笔者建议这样的“听写中医”活动能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开展,最好还要扩展到大众“听写中医”,让更多群众真正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从而减少对中医药的误解或偏见。(作者单位为四川省古蔺县观文镇梅松政诊所)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