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结肠息肉别听之任之

王先生反复便血7年,以为是痔疮,并没有重视。最近半年来,王先生体重降了5千克,隔几天就便秘,但过几天又腹泻,偶尔左下腹还阵阵疼痛。一周前,王先生的腹部又开始疼痛,但这次疼痛难忍,只好到医院就诊。经过肠镜检查,王先生结肠内有息肉发生了恶变,遂立即进行了手术治疗。医生感叹,如果王先生及早就医,也许可以避免息肉癌变。结肠癌多是息肉“变身”

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27%,据估计,癌变时间为5—15年。

结肠息肉发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等。

三种症状应及时就医



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误认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痔疮引发的出血常表现为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结肠息
肉引起的出血常与大便混杂,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多为息肉表面破溃所致。



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尤其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出现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较大,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有血迹。



当出现不规则腹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黏液便或血便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息肉不能一切了之



目前结肠息肉的切除方法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腹腔镜切除或普通手术切除。其中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根蒂部无恶变征象的息肉。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息肉组织从根部烧灼切断,操作简便,术后患者马上可以下床活动。该方法不仅费用低、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



有蒂或无蒂的小息肉可经内镜摘除。直径大于3厘米的无蒂息肉和活检病理报告显示息肉已癌变的,或结肠息肉多发、病变范围广泛,无法内镜下全部切除者,则应行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病理采取分次镜下切除的方法,并定期随访。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行全结肠切除术。



由于息肉会复发,因此术后1--2年一定要做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复发的病变,避免发生癌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定期进行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潜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由于结肠息肉、大肠癌是一种具有家族易感性的疾病,遗传倾向明显,因此,一旦确诊为此病,患者的直系亲属都需要长期随访,3—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无痛肠镜适合敏感患者



肠镜检查和内镜下治疗对于结肠息肉必不可少。目前多数医院使用的是细而软的电子结肠镜,即使不用麻醉,多数患者也可以耐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过分紧张或恐惧而拒绝肠镜检查,导致贻误诊治时机。



近几年,无痛内镜技术的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无痛内镜是自美国和欧洲引进的一项先进技术,它采用高效安全的药物,使患者进入浅麻醉状态,然后再进行肠镜检查。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全身放松,无腹胀及疼痛感,医生能顺利完成操作。检查完成后,患者很快清醒,定向能力恢复,稍事休息后即可离开医院回家。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16963.html

相关推荐

帝王求长生之法 在于养生调理补益增寿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帝王都期望长生不老,寿享遐龄;炼丹长生之风曾颇为盛行。然观清宫脉案记载,笔者发现清代帝王求长生之法,不在炼丹,而在于养生调理、补益增寿。如日常...

养生秘方 2025-10-24 0 2977

肾结核(秘方数:1)

肾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其临床表现和治疗都以全身结核病为主,泌尿系可拿无病状。现临床所指为已成为全身的主要病灶,或当时唯一结核病灶的肾...

秘方方剂 2025-10-23 0 2367

生发偏方:首乌羊肉生发汤

1首乌羊肉生发汤     〖 原 料 〗: 何首乌50克,杜仲15克,粟米200克,核桃4个,羊肉300克,红枣(去核)4枚,生姜2片,食盐适量。   〖 制 ...

精品偏方 2025-10-23 0 3204

小议《内经》之“固气”

固气,在《内经》中是与“客气”相对应的病理学概念。《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

养生秘方 2025-10-20 0 1673

辛降之理在于调理气机

众所周知,中药五味各有其阴阳属性。早在汉代《内经》中就已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认识,明代李时珍亦言“酸咸无升,辛...

养生秘方 2025-10-14 0 3037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