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缪刺读音考辨

缪刺的“缪”以往多读谬(miù)或髎(liáo)。笔者以前也这么读,但到底念哪个对,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听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张缙讲针刺手法课的气反理论时,追本溯源讲解缪刺含义,并结合字书上记载的“缪”的七个读音进行分析,我才知道应该读做缪(jiū)刺。
听张缙老师讲,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高师班(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训练班)学习时曾跟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王雪苔探讨过“缪”字的读音。于是我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张缙的讲解进行了以下考证。
按反其病所的部位来取穴,叫气反。关于气反理论,古籍中有如下论述。
最早在《灵枢》中已有气反的记载。《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灵枢·卫气失常》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最早明确提出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气反的概念,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内经》中提到两种关于气反理论的应用方法,即巨刺和缪刺。
《素问·缪刺论》曰:“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窦汉卿的《标幽赋》里也写道:“交经缪刺,左右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巨刺与缪刺均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刺法。不同之处在于巨刺为邪客于经,刺经脉刺深;而缪刺为邪客于络,刺络脉刺浅。
清楚缪刺的含义之后再来看缪的读音。“缪”有七个读音:①读“谋”(móu),当“绸缪”讲,事先准备之意。《朱柏庐治家格言》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②读“纠”(jiū),当“交错”讲,“两股相交也”,“缪龙”即交错之龙形。③读“谬”(miù),当纰缪讲,即错误、乖误。郑玄:“缪误也。”④读“木”(mù),当和悦讲,亦当虔诚讲。⑤读“妙”(miào),姓。《史记·儒林外史》有兰陵缪生。⑥读“辽”(liáo),通缭,当缠绕讲,缠绕不休之意。⑦“读路”(lù),通“戮”有并、合之意,“缪力同心”。
通过“缪”的七种读音分析,再结合针灸取穴行针时的具体情况来考虑,读成“谬”(miù)是错误之意;读成“缭”(liáo)是缠绕之意;“缪”只有在有读成 (jiū)时当交错讲,即有两股相交之意,才符合缪刺之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原意。所以,缪刺的缪当读作“纠”(jiū)。 (文/刘高峰,指导/张缙)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7779.html

相关推荐

中风辨证分阶段用药经验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急,症见多端,变化迅速,病势重、病程长,危及生命,病死率、伤残率很高。中医中风病涵盖了西医的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

精品偏方 2025-09-14 0 994

老年性阴道炎经验处方辨证加减

作为绝经期妇女常 见妇科疾病的一种,老 年性阴道炎的主要临床 症状为白带增多、阴道灼热痛、阴道 不适等,多发于绝经后妇女或卵巢 切除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为阴道 ...

精品偏方 2025-09-14 0 1420

慢性前列腺炎 临床辨治

慢性前列腺炎属现代医学病名,可参照中医的淋证、浊证、精病,以及肾虚腰痛、阳痿、早泄、癃闭等病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常分四型辨治。  下...

精品偏方 2025-09-14 0 479

便秘的治疗前一定要先辨证

孙老师便秘很多年了,一直服用果导片,这些年孙老师药是越吃越多,便秘却越来越顽固。最近半个月变得越发严重了,有时1个星期都解不出大便,孙老师只好来到医院。医生告诉...

精品偏方 2025-09-14 0 631

分型食疗辨治心悸

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的一种自 觉症状,俗名“心慌”。因惊而发、心 悸时作时止者,谓之“惊悸”,病情较 轻;不因惊而...

精品偏方 2025-09-14 0 1132

从“风湿相搏”辨治慢性肾病

风和湿是常见的两大病理因素,既可从外感受,亦可从内而生,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风能胜湿”,湿从风化,俱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而合病,而&...

精品偏方 2025-09-14 0 1448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