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我们讲的药名和《本草纲目》讲的药名,和某某人编的药名完全不同的。药名藁本是什么意思?在古代没有这个“藁”字,如果没有下面的木字,念“蒿”hao,但是在古代专门注书的时候故意注成藁。在元朝的时候,把蒿改成“藁”。也有的人说“藁”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关于有没有,其实没必要去讨论和争论。“藁”也不能念“蒿”,不过,这味本草真的长的像蒿一样,究竟是蒿还是藁?从蒿本到藁本,字的发音到解读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这味本草进一步的认识的定格和定位。本人认为念成蒿本未尝不对,念成藳本也不算错,如果非要念成什么音,符合大众的口味念成藁本吧,要不然这蒿本是什么意思。古代的时候是蒿本,首先它长的样子像蒿,有的像青蒿,有的像艾蒿,有的像香蒿,有的说是象蛇床子等等,它的样子就像蒿。那本是什么意思?所有的蒿类植物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我们有时候去野外找藁本植物的时候,“啊,我找到了藳本”,有时候找到的是藁本,有时候艾也是藁本,眼都花了,其实这藁本,用老百姓讲的一句最形象,它就像山芫荽,长的像野芫荽,一种疯狂生长的东西,带有种特殊的香气,这香气类似芫荽,芫荽就是香菜,长的野蛮,野生的,长的非常快的蒿类,又像青蒿,又像艾蒿,又像蓬蒿,总之讲都具备蒿的特征。是个蒿本吧,却又不像,采了一大堆一看全是防风,今天采一大堆是艾蒿,好不容易看看叶子是这样,打开一看又不是,藁本很容易被一些包括独活这些东西混为一体,有时候藳本长成还有一点像川芎,在古代的时候把藁本当成川芎去用了。其实川芎和藁本差远了。有时候把藳本当成白芷去用了,其实它们根本是不同的。藁本长的像各类蒿类植物,藁本的特征在哪?首先藳本确实长的像蒿,它的叶子像蒿类,它的形状包括它的花都有点像,所以叫蒿本。最大的区别是它的根,区别很大,与其它蒿类植物不太一样,它的根茎长的特别膨大,古人觉得与蒿的根完全不一样,那就叫藁本吧。
藁本怎么来的?首先人们觉得,藁本植物跟其它蒿类植物不一样。长的一杆直上,茎杆很高,有的茎杆发紫色,上面还有一些钩状的纹理。它的特征是如果你把它的茎杆掐一下,里面是空的,如果闻一下茎杆里面,你会发现,尤其在中午的时候,从杆子中冒出一股股香气,闻了之后,一脑子都感觉到一股香气,这香气都好像钻进脑子里的感觉,古人觉得这蒿不一样,这蒿的杆子比一般的蒿类杆子都要高。另外茎中空,这蒿杆子里的气往上窜,藁下面的木字代表根,这种茎直中空的植物,从根部散发出一阵阵香气,直窜鼻子。古人根据植物这样的一个特性,茎中空,气直往上冒,即使是藁本最上面的嫩梢,茎杆都是空的,仔细闻一下,一股股香气直往鼻子里窜,这股气类似清新剂,一打开就往鼻子里窜,往脑子里钻,它有不同的气味,感觉到这藳本植物不一样,后来根据它的茎杆高大,茎直气冒的特征,用一个特别的字来表达其含义叫藁。本就是所有的茎杆直高的,直冒香气的植物,象蒿类膨大的根部为藁本。这是藳本的来历。无论蒿本还是藁本,反映了人们对这味本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从名字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这味本草的研究,运用和验证。 蒿本中蒿的特征是什么?藁本具有蒿的特征,蒿有祛风袪湿的效果,凡是蒿类气味都有香气,香气也具有化湿的作用。另外藁本茎中空直立,在所有蒿类植物中,茎中空直立是藁本植物作为茎杆中空一个代表的典范。我们知道茎中空里面有一股子真气,促进气的畅通,可以补充气机。如果气是香的,可以把这香的气在经脉中化湿,化浊,除癥瘕,另外温的香气可以祛寒痰,因为茎中空有香气,一股温暖的香气,可以达到温中散寒,散寒气,香温之气来化寒湿,化寒浊,然后让经脉畅通,让经脉筋结,痞块随之消失,让我们的经脉和血管充满香温之气,我们的疝瘕就可以随之而治。古人取名的时候已经把本草药证用一个“藁”字全面总结了。如果今天要问为什么能治这个病?藁本的藁字就决定了能治这个病。但是我们翻翻历代从《神农本草经》以后的本草书,动不动说性辛温,春天生的,大部分草都是春天生的,唯独它有这样的特征。辛能发散,化湿云云,辛味药多了去,但是凡蒿类植物都是辛香的,为啥藁本偏偏能治这种病,得讲出个所以然来。今天本着上古的探索精神去研究。
还有一种命名说法:在河南的一带,尤其神农活动一带方言叫藁闲。意思是穷人睡的藁席,过去家庭条件好的用棉被铺成床垫,穷人家没有那么多棉被就用藁席铺床垫,有的用麦桔杆,一层一层铺成睡席,麦桔杆里面也是中空的。以前我们睡的是这种藁席,里面是中空的,不易受潮,很软,其实睡藁席是很健康的,缺点是里面容易长虱子和跳蚤,尤其小孩尿床,一股尿骚味不易驱除。明明是麦桔杆为什么叫藁?在老百姓眼中植物茎中空的东西都叫藳。这个名字并不是一个很高尚的文人取的,很直白,这种茎中空像藁席一样,叫藁本算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药形 如果在现场采挖一根藁本,发现藳本有这样特殊现象。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