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小夹板固定术 注:此图引自文献[7]。ABC、MEG、NFH代表各条小夹板;MAN、EBF、GCH代表每根绑定线;t为骨折面,n为骨折面法线,α为骨折面与骨断端横截面夹角,d G为绑定压力,dN为骨折端轴向力。 1.“生理愈合-心理恢复”兼顾特征 在骨折固定初期(应激适应期[10]),根据骨折端“结构稳定-受力平衡”还不够稳定而“生理平衡-心理稳定”诉求[4,5],实施相对运动锻炼,使得骨折端[4,5]: (1) 生理适应。适度抬高患肢,适时对肿胀部位、压痛点、穴位点喷酒安抚,做到活血化瘀,以及激活周围血管及神经因子。通过新生血管及神经之间“气通血通”互激互动效应(中、蒙医观),合乎生理愈合诉求[7,11]。 (2) 心理适应。适时向夹板间空带喷酒按摩,适度调节绑定带松紧度等。鼓励患者从远端关节开始渐进活动并与心理相连系,合乎心理恢复诉求[7,11]。 可以看出,这种骨折固定基于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具备“生理愈合-心理恢复”兼顾特征[12,13]。 2.“结构稳定-受力平衡”兼顾特征 在骨折固定中后期(功能继发期[10]),根据骨折端“生理愈合-心理恢复”越趋稳定而肢体“结构稳定-受力平衡”愈合诉求[4,5],逐步强化运动功能锻炼,使得骨折端[4,5]: (1) 结构适应。沿骨折端纵向,如图1中ABC、MEG、NFH等,各条夹板上构成“两点一线”稳定;沿骨折端横向,如图1中EBF、MAN、GCH,各条绑带上构成“三点一面”型稳定,即合乎骨折端“结构稳定”(骨伤生物力学称:“以力对力”,即“结构连续”)状态诉求[4,14]。 (2) 受力适应。相对于骨折面,横向绑定压力(图1G)与纵向轴向作用力(图1N)保持平衡,即合乎骨折端“受力平衡”(骨伤生物力学称:“应力适应”,即“功能完整”)状态诉求[4,14]。 Nsinα-Gcosα≤k (Ncosα+Gsinα),其中k为骨端断面摩擦系数。可以看出,这种骨折固定基于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具备“结构稳定-力学平衡”兼顾特征[4,14]。 3.“运动适应-应力适应”兼顾特征 在骨折固定后期(功能继发期[10]),根据骨折端“生理愈合-心理恢复”与“结构稳定-力学平衡”状态的越趋稳定以及肢体“运动适应-应力适应”状态诉求[14,15](肿胀消退、关节稳定度提升),由弱到强、轻到重实施强化运动功能锻炼,使得骨折端[14,15]: (1) 运动适应。即以远折端“动”对应近折端“静”、近折端“静”应对远折端“动”,合乎骨折端“动静合一”运动结构[14,15]。 (2) 应力适应。即骨折端“破骨”抑制、“成骨”活跃状态诉求,适时向骨断端提供所需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顺应骨折端“应力适应”,即满足“功能完整”状态[14,15]。 可以看出,这种骨折固定基于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4,5],具备“运动适应-应力适应”兼顾特征[14,15]。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独有特质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基于“生理愈合-心理恢复”“结构稳定-受力平衡”“运动适应-应力适应”兼顾特征,在不断实践中积淀下了骨折固定独有特质[3,11]。 1.生理与心理“动”稳定特质 在骨折端“结构稳定”(以力对力)与“功能完整”(应力适应)状态下,以生理激发对应心理应激、心理应激适应生理激发,促使患者生理与心理稳定[14,15]。由于生理激发与心理应激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生理与心理“动”稳定特质[14,15]。 2.静态与动态“动”平衡特质 在骨折端“结构稳定”(以力对力)状态下,以远折端“动”对应近折端“静”、近折端“静”适应远折端“动”,促使骨折端静态与动态平衡[16,17]。由于远折端“动”与近折端“静”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静态与动态“动”平衡特质[16,17]。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统一特质 在骨折端“功能完整”(应力适应)状态下,以远折端作用力对应近折端反作用力、近折端反作用力应对远折端作用力,促使骨折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统一[16,17]。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统一特质[16,17]。 4.成骨与破骨“动”平衡特质 在骨折固定“结构稳定”(以力对力)与“功能完整”(应力适应)状态下,骨折端成骨与破骨平衡随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而变化[16,17](在临床上,通过X片+实践积累掌控)。由于骨折端成骨与破骨平衡与间断性生理应力变化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成骨与破骨“动”平衡特质[16,17]。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独特准则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基于生理与心理“动”稳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统一、静态与动态“动”平衡、成骨与破骨“动”稳定特质,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骨折固定的独特准则[3,11]。 1.“生理心理”固定准则 在“动静合一”与“以力对力”状态下,凭借生理激发与心理应激平衡做到骨折“生理心理”固定[14,15]。 2.“动静合一”固定准则 在“生理心理”稳定状态下,当骨折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统一时,以近折端“静”与远折端“动”平衡做到骨折“动静合一”固定[16,17]。 3.“以力对力”固定准则 在“生理心理”稳定状态下,当骨折端静态与动态平衡时,以远折端作用力与近折端反作用力统一做到骨折“以力对力”固定[16,17]。 4.“成破平衡”固定准则 在“生理心理”“动静合一”“以力对力”稳定状态下,往往以骨断面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掌控骨折端成骨与破骨平衡[16,17]。 总之,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基于人体“天人合一”(含“身心合一”)生命自然观,以及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形成的独具特征、独有特质及其独到准则是它传承与沿用至今的根本给力点,更是当今骨折固定整体概念的人性化、行为化,局部疗法的动态化、功能化发展方向,意义深远[4,18]。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银锁 照那木拉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