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精品偏方 正文

侯振民 治咳喘哮灵活用方遣药

侯振民,男,主任医师,教授,山西省优秀专家,原任山西省中医院干部老年科主任,山西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北方老年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七十年代初亲得全国著名老中医印会河教授心传口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印会河教授倡导的从“痰”论治咳嗽哮喘的经验不断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用之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侯老认为,“痰”是咳、喘、哮三症的共同症状,可以以“痰”的性状为依据讨论咳喘哮的治疗原则。在临床治疗时,应该抓住痰的色、量、形、味以及咳痰的爽与不爽,结合咳喘哮的主症与兼症灵活用方遣药,进行辨治,具体如下:

1.痰多色白质稀,或为水泡痰,兼有寒象者为寒饮,治宜温化水饮,小青龙汤主之;2.痰色白质稀或成块,咳吐爽利,是为寒痰,治宜温阳除痰降气,苏子降气汤主之;3.痰多色白而粘,胸闷而喘者是为湿痰,治宜燥湿除痰,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主之;4.少量白痰无热象,喉间如有水鸣声,是为痰饮,治宜温肺化饮,射干麻黄汤主之;5.痰多,黄白相兼,胸闷而喘者,是为寒热相兼,治宜宣肺定喘,定喘汤主之;6.痰多色黄,胸闷易出者,是为痰热,治宜清气化痰,清气化痰汤主之;7._干喘尤痰或少痰,喉间痰鸣者,是为热重于痰,治宜清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加桑白皮、葶苈子主之;8.咳吐脓痰有腥味,胸痛者,是为肺痈,治宜清热排脓,干金苇茎汤加葶苈予、鱼腥草、蒲公英主之;9.咳喘吐白沫是为肺痿,治宜清燥救肺,清燥救肺汤主之;10.痰稀而咸者,为久病兼有肾虚,宜补肾摄纳,肾气丸为主,阳虚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加龟板、麦冬、胡桃肉。

病例一:姜某,男,65岁。咳喘 10余年,冬季为甚,痰多清稀,曾多次出现痰中带血,近因远出劳累感寒,导致大量咳痰带血。西医诊为支气管扩张,经用抗菌素、止m敏及口服百合固金汤等治疗月余,末见明显效果,故来求中医治疗。诊见患者唇面淡白,头身浮肿,胸闷喘促,夜间不能平卧,舌淡胖嫩,苔白,脉弦。辨证为寒痰喘咳,阳气不能摄血,投苏子降气汤加减,以温化痰饮,降肺止血。处方:苏子、前胡各10克,陈皮、半夏、厚朴、杏仁、炮姜炭各9克,肉桂、沉香各3克。每日1剂,水煎分3 次服。服约1剂,咳m即止,连用3剂,咳喘皆平,后用六君子汤补脾除痰,巩固疗效,追访一年未复发。

病例二:叶某,男,10岁。感冒 3日余,恶寒发热,鼻塞咽痛,咳嗽痰多不爽。经某医院给安痛定、柴胡液肌注治疗,汗出热退,但6小时后续发高热,并见咳喘加重,喉间痰鸣,再次急诊,胸x线诊为大叶性肺炎,注射青霉素治疗,效果不显。迁延2 口,喘咳痰鸣,不能平卧,胸闷口渴,大便4~5日未行,舌红苔黄,唇面青紫,四肢转凉,体温高达40.6℃,咳嗽渐呈喘样,语声嘶哑,神疲嗜睡,投以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加味,宣降肺与大肠之痰热。处方:生石膏 (先煎)、瓜萎、鱼腥草各30克,桑白皮、山豆根各12克,牛蒡子、麻黄、杏仁各9克,生甘草6克,大黄(后下)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1剂后,汗出热减,体温降至 38℃,大便泻下恶臭,咳喘痰鸣随减,且能平卧,原方去大黄,服法同前,连用3剂,咳喘痰鸣全部消除,体温恢复正常。 王少于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42936.html

相关推荐

喉痹,慢性咽炎 行气化痰散结治方

廖某,男,60岁,教师。门诊号:004002。咽喉部反复不适 10年,加剧1月。10年前患者始感咽部干燥不适,时有异物感如鱼刺,或如炙肉,干咳。口服螺旋霉素等药...

精品偏方 2025-10-29 0 2525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的应用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主要 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 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该 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肺炎症 吸收、解除气管痉...

精品偏方 2025-10-29 0 1512

和胃汤治疗积聚痞块。和胃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和胃汤的秘方制作方法,和胃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积聚痞块。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和胃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人参3钱,白术1钱半,陈...

VIP秘方 2025-10-29 0 2857

大枣汤治疗历节疼痛。大枣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大枣汤的秘方制作方法,大枣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历节疼痛。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大枣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hide] 秘方配方:大枣15枚,黄耆4两,附...

VIP秘方 2025-10-29 0 1510

治眩晕验方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症。中医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

精品偏方 2025-10-28 0 1929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