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 经方原文:“风引汤,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药物组成:大黄四两(12克),干姜四两(12克),龙骨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牡蛎二两(6克),寒水石六两(18克),滑石六两(18克),赤石脂六两(18克),白石脂六两(18),紫石英六两(18克),石膏六两(18克)。 临证加减:高热抽搐者,加羚羊角、僵蚕、蝉蜕,或紫雪丹;神昏谵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或安宫牛黄丸;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痰气郁结者,加胆星,鲜竹沥、清半夏;神志不宁者,加辰砂、琥珀粉;瘀阻脑脉脑络者,可加三七粉、水蛭。 功能主治:此方具有清热凉肝息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热盛动风引起的卒然昏仆,肌肉筋脉震颤,四肢抽搐,或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头晕,头痛,烦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用药分析:方中大黄泻热息风;石膏、寒水石清热凉肝息风;龙骨、牡蛎潜阳息风;滑石利湿浊;赤白石脂固涩收敛息风;紫石英重镇息风,潜阳安神;桂枝、干姜反佐,辛散温通,防止大寒药伤正;甘草益气缓急,调和诸药。清代医家徐忠可说:“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 辨治体会:风引汤主“除热瘫痫”,以方测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症。本方具有镇降清热之功,适宜于中风半身不遂,病机以热盛者较为适宜。风引汤虽是辨治肝热动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剂,但从方中用药用量及配伍分析得知,风引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中风,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精神、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系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为有名的三石汤,其性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神农本草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配伍大黄,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龙骨、牡蛎,重镇潜阳。《神农本草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痫”,牡蛎治“惊恚怒气”,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名医别录》谓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之功。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至于随风邪以浮越。桂枝祛风,合于三石,能够祛风火。干姜温中,合于三石大黄,则是寓热于寒,使寒不伤胃。 古人用风引汤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瘈疭,日数十发者。如《外台秘要》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恩唯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除热镇心紫石汤方。”焦树德教授曾用此方治疗高血压、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临床上此方对肝阳亢盛、肝火痰热、横窜经络、络脉不通所致的眩晕、头痛、中风、癫痫等病,均有着较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邓某,男,25岁,农民。1986年春患中风,经住院治疗20天后病情好转。但遗有舌謇语涩,右半身偏瘫后遗症,又时吐痰涎,心烦,口渴喜热饮,不欲食,大便如常,小便时见黄浊,手足阵作痉挛,浑身有麻木感,时时自汗,舌质红,有黄白相兼之厚苔,左脉滑数有力,右脉较左脉略细。数月以来,针药并用,诸症未见明显好转,且表现心烦、口渴、自汗、小便黄、苔黄、脉滑数等热象。辨为热瘫,试以风引汤加僵蚕、全蝎、竹沥治之。 处方: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竹沥(兑服)各30克,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各20克,僵蚕12克,大黄、干姜、桂枝、全蝎、甘草各6克。 复诊:服药10剂后,患者自觉舌赛语涩有所好转,心烦、口渴、自汗等症明显减轻,四肢痉挛及全身麻木感亦见缓解,唯大便稀溏,每天2~3次,舌红,舌苔薄,脉滑略数。药已见效,继进原方干姜增量至15克,并加大枣5枚,20剂。 共服上药一个月,患者自觉诸症渐渐平息,右侧肌力明显增加,说话语音也日趋正常,大便每日1~2次,遂将原方服至40剂,其病基本告愈。 按:本例起因不明,用风引汤治疗之所以能取效,是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与风引汤合拍,表现为一派热象,热甚则生风。名曰风引,谓风邪因热而引起,攻治不必用风药,清热即所以熄风。寒水石、石膏、滑石清三焦之燥热;以大黄泻火,釜底抽薪;白芍、甘草缓急以舒筋;全蝎、僵蚕祛风止痉,竹沥清热化痰;少量桂枝、干姜在大量的寒凉药中以反佐、温通经络;龙骨、牡蛎、紫石英、赤白石脂重镇安神使诸脏百脉之气不受外风牵引而已;复诊时干姜加量至15克,并加大枣5枚,以防止久服过寒药伤及脾胃、引起腹泻。另本方用大量的矿石类药物,矿石类药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镁等物质,有增钙镇风之妙。 大续命汤 经方原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药物组成:麻黄三两(9克),石膏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当归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甘草三两(9克),川芎一两(3克),杏仁四十枚(9克),干姜三两(9克)。 附:小续命汤:此方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药物组成为麻黄9克,防己9克,人参9克,黄芩9克,桂枝9克,甘草9克,白芍9克,川芎9克,杏仁9克,附子6克,防风9克,生姜6克。即大续命汤去当归、石膏,加附子、防己、黄芩、白芍组成。具有祛风散寒,益气温阳通脉之功。适用于素休阳气不足,复感外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症见:卒然口眼㖞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语,或神情闷乱。也可用于风湿痹痛。 临证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血虚者,可合四物汤;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神昏窍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热盛者,加水牛角、生地;下肢萎软者,加鹿角胶、龟甲胶。 功能主治:此方即《古今录验》续命汤,具有祛风清热,益气活血之功,适宜于素体气血不足,突然感受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症见卒然口眼㖞斜,身体不能自收持,或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语,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用药分析:方中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当归、川芎养血调营;麻黄、桂枝疏风散邪;石膏、杏仁清热宣肺;干姜和胃温中。若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是肺卫气郁,逆而上攻,故宣畅气机之本方亦能治之。清代医家魏念庭说:“为中风正治也。以桂枝治卫风,以麻黄治荣风,兼治寒邪者。以当归、芎䓖补血,以人参、甘草补气,以干姜开郁化痰,杏仁降气豁痰,石膏清热生津。风寒外因,痰火气内因,一方俱兼理者也。” 辨治体会: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中风主要用大、小、西州续命诸汤,绵延数百年。如南宋医家许叔微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千金要方·诸风》云:“大续命汤治肝厉风,卒热喑废。通治五脏偏枯贼风。又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说明续命汤为五脏偏枯中风之通治方。可宋代之后多以内风立论,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持一家之说,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的主因。李时珍也说,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随证加减,遂至危殆。其他医家相随者众,其原因在于江浙医生有畏用麻黄的习俗,因江浙医家近几百年来影响巨大,所以形成全国之势。而沪上名医陈耀堂治中风偏瘫每赖麻桂(《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程门雪在言及中风时,建议适当加入羌活、独活、防风之类祛风药,疗效较好。麻黄具有兴奋大脑,开窍醒神的作用,如古方还魂丹中应用麻黄大续命汤可看做麻黄汤加味而成,既可祛外风,又可治内风。笔者认为不应该视本方仅仅是一张祛外风的方子,它还是一个治疗本虚之体发生外感、中风的方子,此方标本兼治,不可拘泥于外风还是内风,只要是气虚中风,皆可使用。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男性,70岁,以左侧肢体麻木无力2天为主诉,于2017年3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因外出受凉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肢体麻木,于是急诊收入院,CT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现症见: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咳嗽咯痰,胸闷气急,发热恶寒,头痛头晕,乏力纳差,二便失禁,舌体左歪,舌淡苔白腻,脉浮紧。西医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给予对症常规治疗。中医诊为中风(气虚受寒,瘀血阻络),治宜宣肺散寒,养血活血,健脾益气,方用大续命汤。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10克,当归20克,川芎12克,人参12克,干姜6克,石膏30克。2剂,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服药2剂后左侧肢体无力仍有,发热恶寒明显减轻,咳嗽咯痰、肢体麻木也减轻,中药守上方麻黄加至1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服上方7剂后,发热恶寒已止,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减轻,咳嗽咯痰明显好转,略感乏力,无头痛头晕,舌淡舌白腻。中药守一诊方,加水蛭6克,全蝎6克以活血熄风通络,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用10剂后随访,左侧肢体无力好转,肢体麻木减轻,咳嗽咯痰消失,乏力减轻,二便已能控制。 按:本例患者卒感风寒,邪气在肌表,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风寒犯肺,水液失于输布,肺气失宣,则咳嗽咳痰;寒邪入里,直中脑脉、脑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见头痛头晕,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和舌体歪斜等症;舌淡苔白腻,脉浮紧,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征。故证属气虚受寒,瘀血阻络。根据扶正祛邪的治则,予大续命汤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汤发散表邪,石膏退热,人参、干姜健脾益气,当归、川芍养血通络,此外麻黄还可破癥瘕积聚,故可活血行气,为治中风良药。后期治疗过程中,酌情加入全蝎、水蛭等虫类药破血活血、息风之品,随证加减,故获良效。 总之,医圣张仲景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分类做了精辟的描述,对当今临床防治中风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运用经方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报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以小样本和个案报道者居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对于经方治疗中风的机制尚未能很好地阐明。建立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方案,以探究经方治疗中风的方证辨治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广)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