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35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各证型分布情况
2.高血压病临床各证型分布情况 见表2。235例高血压病患者 (243例高血压病患者中有8例因症状不全, 暂不列入统计范围) 辨证结果单一证较少, 以兼杂证为主, 共计10型。其中痰湿壅盛组病例较少, 只占8%, 而夹杂在其它各组兼痰证者占66%, 兼瘀证者占4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将上表中高血压病证型的兼证进行合并, 分为4大类, 各证型分布情况, 见表3。 表3 高血压病临床各证型归纳合并情况
讨论 中医并无“高血压病”病名, 因高血压病患者多有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 故多属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范畴。对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阴阳平衡失调”学说占主导地位, 该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内伤虚损, 饮食失节, 七情所伤, 引起阴阳平衡失调;病机是肝阳上亢, 阴虚阳亢, 肝肾阴虚, 阴阳两虚”。对“眩晕, 头痛”的描述《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这也是“阴阳平衡失调”在高血压发病中占主导地位的经典理论依据。然而除此之外, 《黄帝内经》尚有“因于湿, 首如裹”之记载;《丹溪心法》则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虞抟则倡:“血瘀致眩”。可见, 前人对痰瘀致病已有一定认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病的辨证标准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4型[1], 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但有学者提出了“四型三证”即在以上4型的基础上加上“风、瘀、痰”三大兼证[2]。认为高血压病发展至中后期, 可产生诸多病理产物, 并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过程, 成为致病因素, 以痰瘀最为常见[3]。刘秋江[4]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分析, 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并非尽是阴虚阳亢者, 而气虚或阳虚者并不少, 气虚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证型。 本课题将兼有头重如裹、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呕恶痰涎、肢体沉重麻木、纳呆、恶心、舌体胖苔腻, 脉滑等症状表现者归属为痰证范畴;将兼有头部疼痛如刺、胸闷气短、面色黧黑、肢体麻木、舌黯、舌下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或细涩等症状者归属为瘀证范畴[5]。将伴有神疲乏力、气短、喘促等气虚表现者归属为气虚证范畴。235例高血压病患者, 经辨证共分为4大类:肝火亢盛及其兼证、痰湿壅盛、阴虚阳亢及其兼证、阴阳两虚及其兼证[6]。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各证型分布中单独痰湿壅盛组病例分布较少, 只占7.7%, 而夹杂在其它各组兼痰证者, 占66%, 兼瘀证者, 占43%。可见痰瘀是高血压病两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并相互转化, 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3-77 [2] 孔炳耀, 陈丽雅.临床高血压病的中医证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3:40-41 [3]李剑, 史亚飞, 严灿, 等.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机及其从痰瘀论治的机理探讨.江西中医药, 2003, 34 (245) :11-12 [4]刘秋江.从临床角度思考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内蒙古中医药, 2008, 11 (22) :8 [5]李仕林, 苏虹, 雷亚玲, 等.李军教授从痰瘀论治高血压病的思路.现代中医药, 2010, 30 (4) :1-2 [6]郭克峰, 张嘉锋, 杨文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个性研究与中医辨证分型.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6, 15 (4) :326-328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叶青 王忆勤 董耀荣 燕海霞 许文杰 郭睿 郝一鸣 许朝霞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