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眩晕(肝火上扰、痰浊壅阻、气滞血瘀)。治疗原则:平肝泻火,涤痰化浊,行气活血。 药用:川连3g,吴茱萸1.5g,枳壳15g,法夏10g,竹茹10g,生姜3片(自备),天麻6g,川芎10g,桃仁10g(打),红花6g,当归10g。予3剂。
同月15日二诊:自谓服上药3剂后,诸症大减,卧床变换体位已无不适,已能自行扶单车来诊,舌象仍紫黯嫩苔黄腻。脉象沉弦。守上方去法夏、竹茹、生姜,加丹参15g、浙贝10g(打)、生牡蛎30g(先煎)。予5剂。此后症状逐渐消失,病情隐定仍守上法上方,共服32剂。有时或加北芪、白术、杞子,龙齿,地龙、苡仁等各一,二味。自1985年1月11日起,因症状完全消失,舌红苔薄白,脉缓。为巩固疗效,每隔 2—3周追踪治疗1次,均守上方,直至1985年4月24日止,停止服药,追踪访问至 2011年发稿时无复发。 【组成】川连3g,吴茱萸1.5g,枳壳15g,法夏10g,竹茹10g,生姜3片(自备),天麻6g,川芎10g,桃仁10g(打),红花6g,当归10g 【功效】平肝泻火,涤痰化浊,行气活血。 【主治】眩晕头痛属肝火上扰、痰浊壅阻、气滞血瘀者。 【组方原理】高血压病指经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加,在我国已超过一亿。治疗高血压可显著改善病人预后,降低并发症,减少闰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但目前知晓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即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属中医所谓的“眩晕”“中风”等范畴。 关于眩晕证状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如“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中医认为,“眩是眼花,晕是头运”。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中,旋转不定,以致不能变换体位,不能站立,严重的伴恶心、呕吐、出汗等症。临床上,眩晕有虚实之分。作者认为,本例患者病因比较复杂,既有肝火上扰,亦有痰浊壅阻的原因,但其主因应是肝郁气滞,血脉瘀阻。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病变由生,既可出现久郁化火而上炎,也可引起血脉阻滞,血行不利,而造成血瘀。因此,治疗上除用泻火平肝与涤痰除浊之中药外,尚投入较多的活血祛瘀之品,这是本例在治法上与其他眩晕病治疗上的不同之处。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