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精品偏方 正文

避毒气 养正气 宁神气 复元气 从四气入手谈新冠肺炎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将新冠肺炎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说文解字》中记载“疫,民皆疾也”。关于其病因,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原序》提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疫病是感受“疫戾”之气所致。目前中西医针对新冠肺炎的特异防治方法均不明确,需要结合其临床特征,抓住“疫毒”这个主要病因,秉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原则从以下四气着手进行防治。
避其毒气 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涉及湿、热、毒、虚、瘀。湿邪致病既可外感,亦可内生,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干咳、痰少、咽喉不利、倦怠乏力、肌肉酸痛,或伴纳差,甚至恶心、便溏、舌苔厚腻,结合武汉“百湖之市”、衔两江跨三镇的地理位置,可得出其发病具有典型的湿邪致病特点。热,是指新冠肺炎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以发热为主要特征,若病情难以控制,疾病进一步传变,逆传心包,可表现为神昏谵语、喘脱、厥脱等症。毒,一方面指湿疫毒,毒随邪入,发病急骤,传受迅速,极易导致喘促厥脱;另一方面邪盛酿毒,浸淫脏腑,使之功能失调,甚则发生实质损害。虚,为正气虚,发病之初即有正气虚,发病之后,正气尚盛,转归较好,反之则差。从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来看,以久病或年老之体为多;另一方面,病邪内羁,气血津液耗损,容易致虚。瘀是疫毒蕴结,血热煎熬成瘀,同时邪热灼伤阴液,阴液不足也可造成血液运行迟滞成瘀,新冠肺炎发病过程中表现的微循环障碍及肺间质性病变等皆为瘀的表现。
《素问·刺法论》言“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是指鼻子,说明疫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预防也需要从呼吸道着手来避其毒气。在“避其毒气”以防止疫病的传染和流行方面,古人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舍空邸第。《汉书·平帝纪》有言:“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意思是要采取隔离制度以防治疫病,即对与疫病患者密切接触者要有隔离与防护措施。如《晋书·王彪之传》云:“永和末多疾病,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其次是消毒辟秽。采用辛温香燥之药以奏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和剂局方》的仙术汤(苍术、干姜、枣、杏仁、甘草)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谓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最后是蒸煮消毒。《本草纲目》记载,对患者接触过的衣被等应放于蒸笼中蒸或开水煮沸进行消毒,则“一家不染”。
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防治,隔离仍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提倡居家隔离,监测体温、单独居住、每天开窗、正确洗手、佩戴口罩、单独用餐、注意消毒、单独卫浴,以避其毒气。
避其毒气除了采用隔离的方法外,还需要给病邪以出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和射干麻黄汤四方化裁而来,清热化湿,驱邪于体外。
内养正气 中医学重视“邪气”对人体的伤害,但更重视“正气”抗邪、抗毒、抗病的能力。《素问·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中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明确指出人体正气虚弱是邪气入侵人体并导致发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提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强调人在未病时要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以避邪气。
“养”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养,供养也。从食羊声。”在《金匮要略》中,单以字面解释即“内养正气”。张仲景指出:“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馨饪之邪从口而入,宿食也”,告诫人们平时对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等应注意调理,《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在目前居家隔离的特殊时期,一定要摄入营养均衡,不可偏食偏嗜,注意保暖,每天开窗通风。《素问·宣明五气》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告诫人们要劳逸结合,在当前居家隔离时期也需要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同时也不可久卧于床,导致睡眠不规律。“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即人体的脏腑气血充沛和调,机能旺盛,则外邪无以入,人体即可达到平和的中间状态。正气强则抵御外邪能力强,病邪难入则减少疾病的发生。
宁神静气 健康的心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正常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正常、精气充盈的反映。由于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关,如果情志活动过度,不加以调节,就会直接损伤脏腑的气血阴阳,引起机体的气机逆乱。
《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目前若人们对新冠肺炎具有恐惧悲观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对疾病的诊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疏导条畅情绪。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尤其容易出现“金囚木旺”,根据五行学说,金代表肺,木代表肝,正常相克关系是金克木。因邪热壅肺,不能克制肝木,故容易出现肝气上逆,心肝火旺。这就要求人们尽量做到宁神静气,保持平和。《灵枢·通天》云“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提出人面对世事需要淡然,遇到这种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应该保持婉然从物。《医宗金鉴》曰:“婉然从物者,谓豁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也。”平心静气、豁达乐观的情绪对预防生病或促进疾病康复均具有重要价值。
宁神静气对睡眠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疫情期间很多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持续浏览疫情相关信息,因为一些负面消息致使自身情绪起伏,难以入睡,甚则彻夜难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三因制宜”为理论指导,借助音乐、运动、香熏等方法舒缓情绪,帮助入眠。
“三因制宜”同样也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指导思想,针对武汉冬季阴冷寒湿的特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了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用以散寒除湿。
恢复元气 老百姓大病久病之后都有“大伤元气”的感慨。中医学中“元气”含义为:“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还是其原动力,又名原气、真气。”中医所提到的元气,乃生命的本原和各项生理活动的物质保障,源于先天禀赋。根据《难经》记载,元气即原气,而来源于脾胃的谷气和来自肺吸入的清气,是后天元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元气充沛,则表现为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正常,正气旺盛而不易为外邪侵犯;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耗,或后天失调,导致元气的化生不足、耗损太过或运行失常,各种病变应运而生。王清任云:“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因此,对解除隔离和出院后的人群来说,提升元气有助于后期的康复;对老年人及易感人群而言,提升元气有利于抵抗外邪。
恢复元气一方面需要应用培补元气的药物,能改善气虚证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另一方面则需要采用导引、拔罐、针灸等方法培元固本,比如命门、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达到补中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新冠肺炎作为一个新发传染病来势汹汹,但是从中医角度看来,遵循避毒气、养正气、宁神气、复元气四法,有效防控,相信疫情一定能早日迎来转机。(王平)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32501.html

相关推荐

治疗中老年人手指关节痛小偏方

治疗中老年人手指关节痛小偏方:取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三种蛇配制蛇酒,每次可服10~20毫升,早晚各一次,饭前空腹饮用。一个月为一疗程。或在市面上购买蛇酒饮用。...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206

乌梅丸治疗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胃腑发咳。现用于胆道蛔虫病。产后冷热痢,久下不止。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之证,久病腹痛。乌梅丸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乌梅丸的秘方制作方法,乌梅丸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胃腑发咳。现用于胆道蛔虫病。产后冷热痢,久下不止。肝...

VIP秘方 2025-09-10 0 467

手足麻木锻炼有度

手足麻木是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其中有些是中风的先兆,故易造成老年人的心理紧张。因此如何把握时机、适度锻炼,是可做到有的放矢的。中医理论认为:老年人...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722

养生诀窍:枸杞茶可防治视力下降

养生诀窍:枸杞茶可防治视力下降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养阴补血、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虚损、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等症,对肝肾不...

精品偏方 2025-09-10 0 383

防治哮喘对症用膳

春天是哮喘病的好发季节,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对于哮喘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饮食疗法,对防治哮喘病有较好效果的。一、脾肺气虚型:主要表现为气短息促,声低息微,...

养生秘方 2025-09-10 0 536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