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胃痛病,湿热中阻证。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黄连片5 g, 黄芩片10 g, 茵陈15 g, 法半夏10 g, 陈皮10 g, 苦杏仁10 g(后下),薏苡仁15 g, 豆蔻5 g(后下),延胡索10 g, 滑石15 g(先煎),浙贝母10 g, 麸炒白术10 g, 茯苓10 g, 广木香10 g, 土鳖虫10 g, 鸡内金10 g, 瓜蒌皮15 g, 蜜旋覆花10 g(包煎)。10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3次温服。嘱患者少食辛辣、肥甘之品,适当体育锻炼。 2021年11月18日二诊:患者诉用药后胃胀、隐痛较前均有改善,时有呃逆,口干,咽干,大便日一行,成形,质软,小便正常,纳食可,夜寐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查体:患者胃脘处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拟方原则不变,处方如下:黄连片5 g, 黄芩片10 g, 法半夏10 g, 陈皮10 g, 茵陈15 g, 虎杖10 g, 浙贝母10 g, 白花蛇舌草15 g, 豆蔻10 g(后下),水蛭5 g, 广木香10 g, 鸡骨草15 g, 瞿麦15 g, 大腹皮15 g, 白芷10 g, 莪术10 g, 党参片15 g, 延胡索10 g, 薏苡仁15 g, 甘草片5 g, 徐长卿15 g(后下)。1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3次温服。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在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案患者为青年男性,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之品,致脾失健运,水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久郁成热,湿热之邪内伏胃络、肝络,久而腐灼胃络,发为糜烂。邪阻气机,故见胃脘胀痛、腹鸣、呃逆等气机升降失常之症。湿性趋下,湿热下犯大肠,故见大便黏腻,质软不成形,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均为湿热内伏之象。肥甘厚味滞于肝络则成膏浊之邪,故实验室检查可见脂肪肝、血脂异常等。故治疗以清、消为法,主清三焦之湿热,方用浙贝母、苦杏仁清上焦湿热,薏苡仁、豆蔻、黄芩、黄连、茵陈、鸡内金清消中焦湿热,滑石清下焦之湿热。其中黄连为君药,陆廷珍认为黄连对湿热合邪的治疗效果较佳[16],其与法半夏配伍,一苦一辛,一寒一温,体现了辛开苦降的治法。方中法半夏、陈皮、麸炒白术、茯苓健补脾气,土鳖虫、延胡索、广木香活血行气通络,其中土鳖虫能入胃络而逐邪,促进胃之络膜的修复。瓜蒌皮、旋覆花理气化痰。全方攻补兼施,共奏清排内伏邪气之功。二诊时患者诸症均有改善,故拟方厚则不变。 3.2 验案2 患者,女,64岁,2021年1月22日初诊。主诉:胃脘痞闷不适多年。现症见:胃脘隐痛,痞满不适,晨起恶心,心情不畅时症状加重,心慌伴燥热汗出,以面部出汗为主,每日上午5∶00~9∶00出现心慌,胸闷,嗳气,口干不苦,咽喉干痒,干咳无痰,夜寐较差,醒后不易入睡,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血压121/74 mm Hg, 心率85次/分,咽喉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腹软,胃脘处压痛,无反跳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3.3%,单核细胞百分比2.4%。电子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胃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消痞,兼以滋阴清热、宁心安神。处方:生石膏15 g(先煎),知母10 g, 苦杏仁10 g(后下),射干10 g, 葶苈子10 g, 赭石10 g(先煎),栀子10 g, 牡丹皮10 g, 法半夏10 g, 陈皮10 g, 麸炒白术10 g, 茯神10 g, 百合15 g, 柏子仁10 g, 炙远志10 g, 炙甘草5 g, 瓜蒌皮15 g, 太子参10 g, 合欢皮10 g, 石斛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3次温服。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少食多餐。 2021年2月16日二诊:患者诉胃部嘈杂症状较前缓解,口干口苦,呃逆,反酸,燥热汗出症状较前好转,神疲乏力,肢软,纳食尚可,夜寐较差,醒后不易入睡,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血压117/77 mm Hg, 心率86次/分,咽喉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胃脘处压痛,无反跳痛,舌质红,苔微黄,脉细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0.1%,单核细胞百分比2.3%。拟方原则不变,处方如下:远志10 g, 柏子仁10 g, 麸炒白术10 g, 茯神10 g, 川芎10 g, 佛手10 g, 薄荷10 g(后下),连翘10 g, 莱菔子10 g, 赭石10 g(先煎),夜交藤15 g, 生地黄10 g, 牡丹皮10 g, 地骨皮15 g, 浮小麦10 g, 甘草片5 g, 北柴胡10 g, 党参片15 g, 法半夏15 g, 黄芩片10 g, 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3次温服。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 2021年2月26日三诊:患者上述症状皆减轻,效不更方,嘱患者继续服用二诊方15剂以巩固治疗。 按语:脾胃位于中焦,主升清降浊;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与肝胆相互协调,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能推动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协调气机升降,因此治疗以疏肝为主。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肝失疏泄,气机壅滞,伏于胃腑,郁久而化热、化火,损伤胃络、肝络,则见胃脘嘈杂,口干口苦,时发燥热汗出之症,久而伤津耗气;久病伏邪入络,故电子胃镜下可见糜烂灶,迁延不愈。肝藏魂,心主神志,两脏合病,致神明失守,故失眠多梦、心慌汗出、神疲乏力等症并见。本病起病初期病位多在气分,迁延日久不愈,则病邪可深入血分,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消痞,兼以滋阴清热、宁心安神。肝气疏则脾气运,心神安宁,胃痞自消。肝脾升降疏泄正常,阴阳调和,则正气盛,滞气、瘀血等邪无法伏藏于体内。初、二诊方中佛手、瓜蒌皮疏肝行气,北柴胡、黄芩清热,牡丹皮、川芎、生地黄清热凉血、行气活血,麸炒白术、党参、法半夏、陈皮健脾和胃,柏子仁、炙远志、茯神养心宁心安神。另外,情绪不遂是本病的常见发病原因,故应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移情易性,合理膳食,减少疾病发作。 4 小结 伏邪致病,有阴阳气血不足者,有寒、热、痰、瘀、毒邪有余者,以及正虚邪实并见者,临床上根据患者正邪强弱及伏邪种类之不同,辨证用药,使阴阳归于平秘,脏腑功能协调平衡,体现标本兼治的原则。 笔者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机主要为脾胃气虚,运化失调,伏邪内生,故治宜扶正祛邪,即在清排伏邪的同时,固护正气以祛邪外出,防止伏邪再次积聚。上医治未病,应注重对患者的日常调护以预防邪气伏藏体内。此外,临床中应重视辨证论治,做到因地制宜,如上述病案患者皆居南方,其地多雨水,空气潮湿,外感湿邪易侵袭人体,遂与体内瘀毒共同隐匿于腠理、脂膜、胃络之中。本文总结了笔者基于伏邪理论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理、法、方、药,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邱雪莹 王格格 陈新胜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鄂州中医医院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