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三读《永炎医说》

  《永炎医说》是一本系统总结、整理王永炎院士医论、医话、医说的著作,也是作者在王永炎教授传承博士后工作期间完成的出站报告。笔者初读该书的部分内容始于中国中医药报连载的“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煌古义创新说”专稿;再读是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近月当笔者被选定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又第三次通读。三次读来,获益良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该书通过探寻王永炎院士崇尚国故,追思前贤,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的成长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举重若轻”的中医学习、提高与成才的途径。

  多年来,人们都在为中医走什么路、怎么走的问题而困惑。笔者认为,《永炎医说》比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用孔子门人颛孙师的话来说,那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仁”是广义之爱,是学问的中心,中医学“仁心仁术”不仅仅是技术与科学,还是一门学问,这是有所共识的。因此,按博学、笃志、切问与近思这个路子老老实实地走下去,中医的学问也就做得可以了。

  博学:在“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的基础上,还须览观杂学,开阔视野。

  王永炎院士与该书作者于智敏、王燕平无疑是博学的。该书篇幅不算大,但其中援引各种典籍名句就有563条(次)之多。他们主张在精读心悟的基础上,览观杂学,开阔视野,医学之外的书籍,如文、史、哲、美学、佛学、道学等,都应泛读浏览。

  该书系统总结提炼出中医学的治学方法是“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治学理念是“崇尚国故,追思前贤”。认为中医经典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经典,它是不可超越的。中医的大家和名师,应该是博览群书、勤求古训而融会新知,亦能发遑古意、创立新说的楷模。

  此外,该书还重视在学习上的与时俱进,关注前沿与进展,对现代最时尚的循证医学,以及个体化医学、预防医学、转化医学、网络医学、预测医学等等都有论说,并强调要充分而客观地看待循证医学,主张“一要学,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为我所用”。其放眼之广博,可见一斑。

  笃志:在博学的基础上由博返约,坚定志向,有毅力、有目标、有切入点。

  学习中医,不论理论与临床,也不论从事何种专科,要想成才,就必须坚定地热爱中医,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长期钻研的毅力。王永炎院士认为:信、愿、行三者是成就任何事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只有相信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相信中医的临床高效是真实客观可溯源的,才能发自内心,我主人随,为学悟道,也才能感受到“读经典,味若甘饴;做临床,源头活水”的愉悦。

  经过“十年寒窗苦”,选准切入点、突破口,即学术方向,选题很重要,这是由博返约的关键。有人认为,选题正确就获得了70%成功。选题难,这是各学科的共同问题,需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王永炎院士认为:“有的专家临床见长,就应该从临床切入,通过对合作导师临床诊疗经验的总结,把点滴散见于个案中的零金碎玉连接成串,形成临床诊疗思路与规范,进而上升为理论。”中医之本是什么?就是临床疗效,必须善于从疗效中发现切入点和选题。

  切问:光有知识不一定有“学问”,还须加上实践与理论的验证,还应当通晓事理。

  王永炎认为,当今世界,医学的社会性增加了、被强化了,医学成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此时更应提倡“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技导航”。文化能给予我们超学科、超学术、超时代的人格精神,树立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对研究学术、做临床有意义,更能使学人不依附权威,有批判一切的勇气,对做人、做事也有帮助。拥有这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干科研、做临床都会脱颖而出。

  作为新时代的医生,仅仅具备医学、心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通晓事理。只有掌握事理学原则,才更会做人、做事、干工作,才能“苦干、实干加巧干”,也才能“事半功倍”,这是一切学问的最高境界。

  近思:思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习中医必须重视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王永炎认为,思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需要突发奇想、奇思妙想。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学者高层次的学术成就,是长期锲而不舍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凝聚的学术闪光点与提炼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在我们的传承工作中,也应重视思想的传承,研究“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

  同时,象思维是人类思维之本源。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象思维产生出来的。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学习中医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培养。

  总之,《永炎医说》是王永炎院士与他学术团队的思想总结,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属于中医自己的传承与发展的可行之路。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25271.html

相关推荐

我有三个经验方

我今年已79岁了,在这几十年中总结了三个经验方想告诉各位读者。唾液 四十岁以前患胃溃疡, 胃反酸非常严重,药没少吃,钱没少花就是治不好。在某刊物上登载唾液治各种...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3194

药补三告诫 药补常用四法

药补既是一种保健方法,也是一种治病手段,主要适用于出现各种虚弱症状的疾病患者和因身体虚弱而采用食补未能奏效的亚健康人群。药补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症,关键在于因人...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1588

胃脘冷痛 三法治疗效果明显

中医认为,老人本身就脾胃虚弱,再加上冬季感受外界寒邪,容易出现胃冷痛的症状。用些简单方法就可有效缓解胃脘冷痛。  喝热姜粥 高良姜10克、干姜5克、大米50克。...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2472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外治方成脓期应及时切排引流,溃后除引流外,还应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以促进脓收病愈。郁乳期及早使用外治方,可促进脓毒消散。1.中成药外治方①金黄散:金黄散...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2208

中医药治疗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不愈。其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常伴有脓、血、黏液和阵发性腹痛。脾胃虚弱型:大便溏稀,肠鸣浮肿,饮...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2116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