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剂配伍理论发展简史
从远古时期发现中药到为治疗危重病证而创制的 中药复方, 人们对药物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用药经验也 越来越丰富, 并对药物合用之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总结, 记录成文, 代代相传, 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方剂配 伍理论。追溯至先秦时期 , 《内经》 一书就有对方剂配 伍理论内容的记载, 书中提及了较为简单粗糙的君臣 佐使理论及气味配伍理论, 至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 的问世, 书中所载方剂大多已是有理有法、 组方谨严、 配伍精炼, 一直发展至宋金元医学界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 方剂配伍理论有了深入研究, 如金人成无己的 《伤寒明理论》 , 以 《内经 》 《难经》 的理论为基础, 解析 《伤寒论》 常用方 20 首的组方原理及方、 药间的配伍 关系, 开创了方论之先河。明代医家继承了宋金元时 期方剂配伍理论并使其更加完善, 如明代吴昆所撰 《医方考》 , 是一部理、 法、 方、 药俱备, 完整而又系统的 方论专著。清代医家在继承明代方剂配伍理论的同时 又有其自身特色发展, 大量方论专著出现, 文献中所记 载的用药配伍规律较为丰富, 至此配伍理论发展日渐 成熟。
2 方剂配伍的理论内涵
方剂配伍理论与方法众多, 不论是气味配伍、 七情 配伍、 君臣佐使配伍等, 基本可划分为两大类配伍方 法: 药性配伍和功效配伍( 效应配伍) 。( 1) 药性配伍: 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 包括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等, 传统医家用药性配 伍指导具体组方, 如在治则方面 , 《神农本草经》 云: “疗寒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 ” , 《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 根据药物的不同药性进行遣 药组方, 控制其毒性, 调整其偏性, 改变或者加强原来 的功效, 减少或者消除对人体的不好影响, 有效地发挥 其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的综合效用, 让各种具有不 同功效的药物组合成新的整体, 从而达到辨证论治的 要求。药性配伍是传统方剂配伍的主体。( 2) 功效配 伍: 方剂功效是通过组方药物配伍形成的, 其整体效果 是由其构成药物的药效、 剂量所决定的。药材依据特 定的组方原则以及配伍方法组成的方剂, 不论是大方 还是小方, 其功效, 不是各个组成药材功效的相加, 而 是药物进行配伍之后的综合效果。功效配伍是现代临 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配伍理论。根据辨证论治结果, 选择合适的药物组成方剂, 调整人体功能的偏盛偏衰, 如活血药与行气药配伍: 医理源于气血论, 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气能推动血液的生成、 运行以及津液的 生成、 输布和排泄等; 再如祛风药与行血药配伍, 源自 中医理论之“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 3) 药性配 伍与功效配伍的关系: 药性和功效是从两个不同角度 对药物作用的认识, 只有同时考虑到药性配伍与功效 配伍, 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组合特点。
3 组分配伍的理论内涵
组分配伍由王永炎、 张伯礼院士带领的 973 项目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团队提出, 认为组分 配伍是在病证结合、 方证相应、 理法方药一致的基础 上, 以中医学理论、 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 从有效方剂 出发, 针对有限适应证( 证候类型) , 通过多组分、 多靶点、 以整合调节为基本作用方式、 并能辨病辨证应用的 新的中药应用形式 [1 ] 。它是现代先进科技支撑下的传 统配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如葛兰心宁软胶囊 [2 ] 包含 葛根总黄酮、 山楂提取物及绞股蓝总皂苷 3 种组分, 属 于从有效方剂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王阶等 [3 ] 研 究葛兰心宁软胶囊与复方丹参片分别治疗心绞痛患 者, 治疗 4 周后均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 指标, 而前 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传统方剂配伍方法为研究组分配伍的提供了宝贵 资源, 但由于组分中药的形式及内容的特殊性, 药性配 伍对其的指导作用有限, 功效配伍体现在组分层面即 效应配伍, 它在组分中药的成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组分配伍将有利于更为深入地揭示中药复方的 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机制。
4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相关性分析
4. 1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联系 方剂配伍与组分 配伍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 1) 理论基础方面: 两者均遵 循中医理论的指导, 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依据, 将单味中 药或有效组分进行合理有序搭配。( 2) 配伍目的相 同: 两者均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或消除副反应, 即 增效减毒。如在进行方剂的功效配伍时, 根据临床病 证需要, 选择功效协同的药物进行配伍, 根据辨证论治 的目标, 选取适宜的药物组成药方, 实现增效减毒目 的, 对人体功能的偏盛偏衰进行调整, 形成单类药物所 不能达到的临床效果, 使 1 +1 >2, 这也是临床常用的 配伍理论, 如活血药与行气药的配伍、 祛风药与行血药 配伍等。组分效应配伍是方剂功效配伍的现代研究模 式, 配伍目的表现为突出主效应、 兼顾次效应、 降低副 效应, 最终也服务于临床医疗, 使疗效最大化。二者的 疗效是一脉相承的。( 3) 起效物质基础方面: 不论是 方剂配伍所形成的传统中药还是组分配伍所得到的现 代中药, 两者均为中药, 其治病救人起效的物质基础是 一致的。如临床上延胡索应用于止痛, 其作用最强的 起效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为证实这一事实, 曾有学 者 [4 -5 ] 将延胡索乙素从延胡索中提取出来, 采用热板 法进行小鼠的镇痛试验, 并以延胡索药材及提取延胡 索乙素后的药渣作对照。结果显示, 延胡索和延胡索 乙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而药渣则无镇痛作用, 提示延 胡索中起作用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与现代延胡索提 取物的有效成分是一致的。魏其才等 [6 ] 认为麻杏石甘 汤清热的物质基础可能与其中的微量元素同有机成分 的协同作用有关, 即石膏的主要无机元素钙、 铁、 锰、 锌 等与麻黄碱、 甘草酸、 杏仁苷形成络合物。( 4) 作用机 制方面: 两者作用机制类似, 均涉及到中药的多靶点、 多环节、 多途径的网络协同作用。各个环节相互影响, 可以是级联效应或瀑布式作用, 也可以是强效应与弱 效应、 正效应与负效应等多种形式效应的整合, 任何一 个单一环节皆不能形成唯一贡献 [7 ] 。前者表现为各药 物间的相须、 相使、 相畏与相杀, 后者表现为各组分间 的协同、 相加和拮抗, 最终都为了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4. 2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区别 方剂配伍与组分 配伍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 1) 历史沿革分析: 从远古时 期发现中药, 到先秦两汉方剂学的萌芽, 再到魏晋南北 朝的发展和隋唐时期的繁荣, 经过宋金元时期的成熟 和明清时期的完善, 直到民国时期的转折, 方剂配伍历 经上千年演化, 不断更替补充, 形成了完整的配伍理 论, 是传统配伍模式。而组分配伍是中药研究结合现 代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具有药效物质基础基 本清楚、 作用机理基本明确的特点, 是现代配伍模式, 以组分配伍中药质量和疗效安全可控, 更适宜于现代 工业化大生产。
( 2) 配伍模式: 方剂配伍包括药性配伍、 功效配伍 等, 有四气五味、 君臣佐使、 性味归经等完整理论支撑。 而组分来自中药饮片, 组分配伍中药多来自临证有效 的中药小复方, 其配伍方法即受宏观方面传统方剂配 伍理论的指导, 又汲取现代科技手段方法, 从组分层面 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以提高主效应、 兼顾次效应、 降低副效应。如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患者, 按照中医治则应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选用赤芍、 三七、 川芎和延胡索等, 在此基础上, 结合各味药的现代研究 结果, 选用具有扩冠和改善内皮功能及止痛的赤芍总 碱、 川芎总碱、 三七总苷及延胡索素等进行配伍 [7 ] , 优 化组方, 使配伍创新又不失传统特色。方用的优化设 计方法如: 基线等比增减设计、 因果关系发现设计、 实 验设计 - 非线性建模 - 多目标优化三联法、 极性分段 筛选设计、 组分剔除法试验设计等。
( 3) 应用范围: 方剂配伍是临床最常用配伍形式, 被证有效、 快捷、 安全, 具有不可替代性。据疾病证候 的变化随证处方, 辩证论治, 结合三因制宜等治则, 基 本上是一证一方、 一病一方的治疗格局, 使得病、 证、 理、 法、 方、 药一气贯通, 是整体综合性治病观念。这既 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又是局限之所在。在临床应 用安全有效的传统中药基础上, 组分配伍而成的组分 中药得到了提炼与升华, 临床适应病症更有针对性, 应 用范围也较之广泛, 更适用于现代中药研发和名优中 成药的二次开发, 且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 4) 作用机制: 方剂配伍中所含成分繁杂, 加之作 用对象为同样复杂的人体系统, 使得当今的方剂配伍 研究虽已有现代药理学、 毒理学等的支持, 但仍存在药 物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清晰的缺憾。目前, 对传统 模式的研究 [8 ] 是在饮片层次从整体效果及拆方后药物 的配伍组合对复方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 但由于作用 靶点和组成成分多而杂, 难以实现定量分析。多基于 中医药传统理论从证候、 中药性味、 方剂功效方面综合 解释其临床作用机制。而组分配伍中药来自饮片中 药, 一方面仍可从传统配伍理论解释中药总体配伍与 功效, 同时, 又有现代药理学、 毒理学、 药代学等学科先 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通过多学科、 多层次、 多方位的 立体融合, 将配伍研究带入到了分子水平, 从组效关系 等方面予以明确, 做到作用机制基本清楚。如治疗冠 心病心绞痛的双参通冠方 [9 ] 即是选用人参中具有扩张 冠脉、 改善心肌耗氧的人参总皂苷和丹参中具有改善 血流动力学、 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丹参总酚酸及延胡索 中具有改善心率、 止痛作用的延胡索总生物碱组成的 成分清楚, 作用环节明确的新方剂。
5 总结
组分配伍是以方剂配伍为基础的传承与提升, 是 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碰撞的产物, 是中医药现 代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 由之路。 但组分配伍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方剂配伍,作为一种新兴的配伍模式, 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故切不可以偏概全, 不能片面夸大有效组分配伍优势 而忽略了传统方剂配伍的优势, 因此有效组分配伍组 方的功效亦不完全等同于中药饮片配伍功效。组分配 伍是属于中医范畴的研究, 是辩证地对祖国医学遗产 的继承和创新。无论是传统方剂配伍还是现代组分配 伍, 二者皆是服务于临床医疗的配伍方式, 最终是为实 现临床效应最大化, 降低或消除副效应, 让中医药更好 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 1] 张伯礼, 王永炎.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 - 方剂 收稿日期:2016 -09 -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81373627) 作者简介: 王帅( 1989 - ) , 男, 河南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 治风湿类疾病。 通讯作者: 卞华( 1973 - ) , 男, 河南人,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 治风湿类疾病的研究。 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2] 苗晋鑫, 苗明三. 组分中药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及思考[J]. 中医学 报, 2012, 27( 9) : 1116 -1119.
[ 3] 王阶, 许军, 李十红. 葛兰心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 中 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3) : 203 -206.
[ 4] 帅洪. 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J]. 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 4A) : 180.
[ 5] 赵翡翠, 赵晓琴, 李永和. 醋制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及镇痛作 用的对比研究[J]. 新疆中医药, 2007, 25( 2) : 34 -36.
[ 6] 魏其才, 李锋. 甘草对生石膏中钙盐煎出率的影响[J]. 中成药, 1993, 15( 2) : 42 -43.
[ 7] 王阶, 郭丽丽, 王永炎. 中药方剂有效成( 组) 分配伍研究[J]. 中 国中药杂志, 2006, 31( 1) : 5 -9.
[ 8] 刘新军, 苏式兵. 中药及其成分配伍组分的研究方法探析[J]. 中 西医结合学报, 2009, 7( 7) : 601.
[ 9] 王阶, 郭丽丽, 杨戈等. 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前景[J]. 世 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2006, 8( 1) : 1 -5.
【作者】 张滕; 任明; 郭利平;

客服微信号:fuwenhaocom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