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右手寸口桡动脉(冠状位)脏腑经气流注图 五脏六腑各脉象特点 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经脉循行路线较短,在寸口所对应的脉位亦短,脉位在两手寸部。正常的肺脉轻虚以浮,来急去散[5],轻按如雾如云,重按则虚无。外邪入侵,肺先受累,邪入经脉后两手寸部脉皆变,根据受风、寒、湿、热邪气不同,两手寸部则出现浮、沉、缓、数不同脉象,肺气不足则两手寸部脉弱。《时病论》记载清代医家雷丰给城西孙某治感冒时诊得患者“左右脉皆大”,因风热邪气已从肺经传入太阳经,两手脉皆大。《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记载严绍岐医案:“沈小江,年十九岁,住昌安门外恟兴,因感冒受风,姿食油腻转重,初起微觉头痛,鼻塞喷嚏,略有咳嗽,不忌油腻,遂致咳痰不爽,胸闷气急,诊其两寸滑搏,舌苔边白中黄,后根厚腻,脉证和参,此食积于胃,风痰壅闭于肺也”。 足阳明胃经起于头部,从头走足,依次经过上、中、下三焦。《素问·阴阳类论》指出:“阳明为二阳,阳气弱于太阳”,其阳气伏于太阳之下。脉位在两手寸关尺三部,在足太阳经脉之下。《医宗必读·卷二》曰:“胃气脉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为平胃脉特征。足阳明胃经受邪,两手寸关尺脉象均有变化。胃经有热,热及太阳及少阳则脉宽大有力,热邪过盛则损伤三阴,阴不制阳,阴阳不平,则脉数而无根。胃经有寒,寒及太阳及少阳则脉沉。《古今医案按》记载虞天明医案:“常德甫,三月间,赴大都,路感伤寒证,迁延数日,病不瘥,予往视之,诊得两手六脉皆沉数……邪转入阳明,急以大承气汤下之”。《儒门事亲》记载张从中医案:“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烦扰而爆发狂,口鼻觉如虫行,两手爬搔,数年不已,戴人诊其两手,脉皆洪大如絙绳,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之中,旁纳太阳,故其病如是”。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内侧端,至于舌下,经脉依次经过下、中、上焦。寸口脉位在寸关尺三部,在阴分之表。《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三阴谓太阴,在阴分之表”。《黄帝内经》曰:“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正常脾经脉象沉厚有力,脉的波动如鸡践地,脾主肌肉,脉按时略重,稍用力,脉道敦厚[6]。脾经受邪,两手寸关尺六部皆有变化,沉为脾经本性,寒邪入太阴经脉,寒气过盛,损伤阳气则两手六部脉沉迟。湿邪入太阴脾经,经脉不利,经气不畅,则两手六部脉均沉缓。脾经有热,热及太阳、阳明及少阳则脉洪大有力,久则太阴、少阴、厥阴阴气灼损,阴阳不平,脉象数而无根,因三阳无以制约。《脉经·扁鹊阴阳脉法第二》曰:“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以筋土,动摇九分”。《阴证略治》记载王好古给完颜公之子治病医案:“伤寒六七日,寒热间作,鼻中微出血,及余诊治,两手脉沉涩,寒热间作,脾亦有之,非少阳也”,本案是脾阳受损,两手脉均沉涩。《石山医案》记载明代汪机:“一人年逾三十,病食则胸膈痞闷,汗多……初取其脉,浮软近驶,两关脉乃略大,此脾虚不足也”,本案证属脾阳不足虚证,两手脉皆浮软。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其主支从胸走手,心位于胸腔,在肺之下,其寸口脉位在关部及寸部,始于关部,行于寸部。五脏六腑皆动,唯心大动,寸关尺三部,唯有关部跳动最活跃。顾星等[7]采用压力应变片,建立了3部传感器检测装置和计算机分析系统,对113名大学生的两手寸关尺三部进行脉象检测,得出三部脉以关部脉最高。正常心经脉象与诸脉节律一致,弱心气不足则关部脉波动无力,心火旺盛关部跳动数而大。心包经从胸走手,《灵枢·邪客》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两者紧密相连,经脉始于关部,行于寸部。 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于人体侧面,经脉所行经过上、中、下三焦,胆经之气善行外侧,其脉位亦在两手寸关尺三部外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至大而浮”。胆气盛则脉宽大,胆经受寒则脉小,寒及阳明、太阳经则脉沉小,胆经有热则脉宽大。《医权初编》记载清代王三尊议案:“王尔玉,年近四十,患酒疸,饮食减少,形体瘦削,其六脉沉小”,因脾胃阳气虚弱,胆经阳气无助,两手寸关尺皆沉小。《旧肯堂医案》记载李用粹医案:“嘉定庠生沈来壅,食后咸寒,头痛发热,胸膈胀满,六脉弦数不和,与寒热往来,此少阳经证”。北京中医药大学吴智兵则从描记左右寸关尺六部脉压力脉图发现,肝胆湿热证患者六部脉皆弦[8]。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沿下肢内侧上入腹部,至于头,所行路线依次经过下、中、上三焦,所对应脉位在两手寸关尺三部的内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正常肝经脉象端直如线,软弱而长。肝阴虚火旺则两手寸关尺均弦数,肝血虚损,两手三六部脉象均弦细。《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熙纯治疗邻村西楼庄一妇女:“李姓妇,年近四旬,得胁下疼痛,诊其脉左右两部皆弦硬”。 肾居下焦,经脉始于足部,沿下肢内侧入腹,至于舌根,依次经过下、中、上三焦。肾属少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二阴言少阴”,其阴气弱于太阴,脉位在寸关尺三部,阴分之中,经气性寒,脉象以沉为本。肾阴不足,阳气不能制约,六脉数而无根。肾经有寒,寒气过盛则损伤三阳,阳气受损则脉沉。张西充治疗其表弟刘爽元医案:“其脉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细,因肾脏虚损邪气窜入少阴也”。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依次经过上、中、下三焦,经脉行于体表,寸口脉位在寸关尺三部最上面。张景岳所谓:“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言:“故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膀胱经与督脉共行于背部,膀胱经得督阳资助,故阳气最盛[9]。正常太阳经脉浮而有根,太阳经受风则双手寸关尺皆浮,太阳经受寒,寒及阳明、少阳经后则脉沉,太阳经有热则脉浮大,热及阳明及少阳后脉洪大。《旧德堂医案》记载李用粹医案:“云间司李王公,伤风鼻塞,周身疼痛,邀余治,六脉浮虚,予曰: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阳与阳合则伤表”。《医学实验》记载近代医家周声溢医案:“朱石臣暑月忽患头痛,身痛状热,切其脉,六脉皆浮洪,为伤风整后遗”。伤寒已入足太阳膀胱经故六脉浮洪。 大小肠经、三焦经脉从手走头,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连接于目内眦,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连接于鼻孔旁,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连接于目外眦,同属于一类阳经病邪可随经传播,其脉位同于足三阳经,在寸关尺三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仲景治疗李连荣医案:“食结肠中,时时切疼……其脉左右皆微弱,至数照常”。治疗王祐三医案:“少腹时觉下坠,眠时需用热水袋热敷脐下,脉象沉弦,左右皆然,知其肠中当有冷积”。 脉象的形成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以及气血共同参与形成,由于瘀血、痰浊、六淫邪气均影响经气运行,使得两侧经脉所受的病理因素的量不同,引起两侧脉象不对称,同时肺气虚损,脏腑经脉调控无力,寸口脉象亦发生变化。在人体阴阳平衡,五脏六腑调和以及经脉通畅下两手寸关尺脉象缓和从容,不快不慢,浮沉适中,比较对称。邪气传入经脉后,此经脉有相对应的变化,寒则沉,风则浮,热则数,湿则缓,把握邪气属性及致病特点,根据经脉在寸口的位置、循行路线的长短及阴阳属性特点方可辨病邪、辨脏腑、辨经脉。 参考文献 [1]朱文锋,袁肇凯.中医诊断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58 [2]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0 [3]鲍艳举,孙婷婷,吕文良,等.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实质及经方发展史.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1924-1927 [4]林炳岐,关静,戴宁,等.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世界中医药,2017,12(7):1706-1710 [5]郑文龙,祝光礼.《黄帝内经》“真脏脉”理论探讨.北京中医药,2014,33(11):831-833 [6]郑洪新,李敬林.周学海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26 [7]顾星,王方.中医脉诊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52 [8]贾钰华.寸口脉诊分候法与其他部位脉诊法的现代研究.光明中医,2000,15(2):48-50 [9]郭文娟,李俊莲,牛春兰.膀胱藏津液、气化出之功能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62-163,182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石东 路艺 王建宏 史振滏 马平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