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秘方 养生秘方 正文

刘清泉指出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卫生计生委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急诊质控中心组长。长期从事中医急诊一线临床工作,多次参与SARS、甲流、登革热、禽流感等救治与指导工作。
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中医在急诊中的作用不大,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西医界这么认为,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对此观点,中医急诊出身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这种认识虽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那简直不敢想象,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刘清泉说,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有些都出乎意料。那些曾认为中医是瞎掺和的西医危重病专家,看到这些中医药介入的效果也都点头称赞。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刘清泉指出,人们之所以觉得中医在急诊中作用不大,是因为上世纪以来西医急救技术比较突出,但中医在这一领域也绝不是或有或无,只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减少很多。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是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刘清泉告诉记者,10多年前,曾治疗一个濒临死亡的80岁老太太,她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用红参急煎,掰开老人的嘴巴将药灌服下去,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老人的脸色转过来了,眼皮动了一下,脉搏逐渐有力。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确有良效。“这件事情众人都感到吃惊,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医药的力量。”
中医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和六经辨证的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此书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病的治疗。李东垣和补土学派的产生,也是因为当时爆发了严重的胃肠流行病(土疫)。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温病当然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可以这样认为,从六经辨证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的发展,再到温病学派中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学说的创立,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症的治疗。
近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的研究对象搞错了,重点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危重症。
好在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中医急诊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组织机构、教材、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有识之士已把研究转移到急危重症上来。
现今中医在急诊领域仍有重要地位
随着抗生素和急救技术、仪器的出现,使西医急救能快速且立竿见影,这确实是事实,也是大家觉得中医急救落后的原因。事实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临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西医暂无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对耐药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优势,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而西医就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
另外,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吸衰竭首先考虑上呼吸机,但上机后会出现脱机困难、感染及营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病人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对此,正确使用中医药,采取补中益气类中药,可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如通腑泻下治疗急腹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都有确切的疗效。可见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确切疗效。
中医急诊弱化有多种原因
现今,中医急诊弱化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历史上分科不细,很多中医都有机会接触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比较普遍,很多名医都有起死回生的病例。但现在分科太细,影响中医急诊的发展。
再如责任的问题,一个心衰的患者单用西医抢救没有成功,大家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单用中药,没有采用西医的方法,病人死了,恐怕要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医患关系背景下。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使用,还有中药药效的观察研究。还有一些急救中成药如丹参注射液等,被一些西医医生使用,当然是没有辨证使用,疗效自然就很难保证,有人就会认为是这个药不好,实际上是没有用对,没有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用药而已。还有个别中医大夫看到肺炎就加清热中药,看到冠心病就加活血化瘀中药……这种现象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掌握中医思辨能力,只是低层次的模仿而已。
此外,就是中医急诊确实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急诊中医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还有中医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危急,无论多么复杂,都要坚守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这是中医的灵魂,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刘清泉说,相继邀请一些名老中医参与中医急诊的会诊、定期查房、指导等,就是要加强急诊治疗中的纯正中医成分。中医自己要增强自信,如果用中医思维诊治患者时有畏惧心理,不敢大胆用中医药,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中医诊治能力提升缓慢。而要改善这种局面不仅需年轻中医不断的自身学习,还需中医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相信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优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常宇)
客服微信号:129820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aimifang.com/mifang/10559.html

相关推荐

常用于治疗咳嗽的传统中成药

中医把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感咳嗽,常用的止咳中成药也就那么十来种。只要能够做到对证选药,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常用于治疗咳嗽的传统中成药。止嗽丸具有解...

精品偏方 2025-10-26 0 2172

慢性肾病伴发发热 中医辨证方药

慢性肾病,尤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患者,如果伴发发热,治疗较为棘手,而根据中医辨证理念,同病异治,处以不同的方药,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案1朱某,男,...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1901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风采录

编者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至今已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7个县。普查队员们不畏工作艰难辛苦,将工作激情和感受通过咏赞百草、歌颂伙计、...

养生秘方 2025-10-25 0 1866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外治方成脓期应及时切排引流,溃后除引流外,还应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以促进脓收病愈。郁乳期及早使用外治方,可促进脓毒消散。1.中成药外治方①金黄散:金黄散...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2208

中医药治疗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不愈。其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常伴有脓、血、黏液和阵发性腹痛。脾胃虚弱型:大便溏稀,肠鸣浮肿,饮...

精品偏方 2025-10-25 0 2116

全国名老中医治胃痛方

处方:柴胡6克,白芍、党参、 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5克, 枳壳、黄芩、法半夏、鸡内金各10 克。加减:若疼痛较甚,加五灵脂 (包煎)、蒲黄(包煎)各12克...

精品偏方 2025-10-24 0 1463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