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河图 |
图3 行 |
图4 五 |
正是太阳阴阳之气的变化,以地球(土)作为前提,大地上出现了春木生、夏火长、秋金收、冬水藏的适应性变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见图1)《管子·四时》云:“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班固《白虎通·五行更王》说:“土所以王四季……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历成其道,故五行更旺亦须土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土居中央为天之润,土者天之肱股也……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土者五行之主也。”《易·彖传》说:“百谷草木丽乎土。”《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人以为土是以木、火、金、水所代表的四季之气形成的“母亲”,在包括我们人类生命在内的自然界,没有“土气”的存在,就不会有四季木、火、金、水之气的产生形成,也不会有自然万物的形成,所以土是四季五行之气的“后天之本”,而不独主某一时节,即土载四行,土旺于四时。
这在河图中的数理也应证了这一点,四方成数是在中央数五的基础上由生数相合而成的。(见图2)土与四时连接起来,不就是甲骨文的行字吗,将土加上不就成五行了吗?(见图1、图3)但在大地上新生事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见图4)《史记·律书》云:“午,阴阳交曰午。”十二消息卦中午(五)月对应的天风后意为新生。可见在农历五月是阴阳交合产生新生事物的时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物生谓之化。”化是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阴阳交感的结果,在春夏秋冬四时之中央,谓之长夏,长夏的气候特征是主湿,是湿气弥漫的特殊季节。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蕴酿生化。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为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所以,我们理解长夏的关键在于,虽然春夏秋冬四时已将十二月占尽,而长夏却可以重叠于夏末秋初之时。其性与土相类似,故归属于土,即又有土属长夏之说,而成为五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又《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同时《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脾主长夏”,这样脾既主四时,又主长夏,这对看似矛盾的理论就容易理解了。《中藏经》说:“脾者土也……王于四季,正王长夏。”“正王”可以理解为“最王”(“王”通“旺”)。就是说,脾虽旺于四时,而以长夏为最旺。刘宗迪说:“上古天文历法制度才是五行说的知识原型,正是原始历法制度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为五行说按四时五方划分世界、组织万物的分类框架奠定了基础,五行说的生、克机理也只有归结为历法制度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解释。”(五行说考源[J].哲学研究,2004(4):35-43.)这种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开通VIP会员!
复制客服微信号